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谁能告诉我汀州古城墙的历史?

谁能告诉我汀州古城墙的历史?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闽西老促会会长、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涂通今将军撰写了《中国汀州古城墙修复记》。

长汀美哉,最亮丽之处在它那一朵客家历史文化奇葩——始建于唐代的汀州古城墙,全长4119米,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

记载:汀州古城墙始建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后拓建至5里余、浚濠池、开6门;明嘉靖四十年

(公元1561年)后筑县城,开7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拓城毕,撤府城,府县城合一,留10门,全长8里余。汀州古城墙继

承了北方中原的城墙的基本格调,又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的特色,北方古城墙大多建于广阔的平川,四四方方,恢宏壮观;而汀州古城墙则顺

山势而建,从卧龙山顶金沙寺两翼沿山势逶迤而下,环抱全城,交汇汀江河畔,犹如虎踞龙蟠,恰似“观音挂珠”,诚为天下罕见的人文景观

。青山、绿水、城墙融为一体。“观音挂珠”,观音指的是城中最高处的卧龙山,山上树木茂密,松涛阵阵,曲径幽幽。这是汀州“名山”,

至今每年春节正月,来自汀州八县的群众,成群结对来到卧龙山顶的金沙寺朝拜、祭祀,真是“巍巍卧龙山,浓浓客家情”。抗战期间,国际

友人路易·艾黎在长汀县多次登卧龙山,环游古城墙,漫步汀江畔,感慨地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湖南凤凰,一个是福建长汀

。”

汀州古城墙美则美矣,无奈历经千年,烽火岁月,有的城段已经废毁、荒芜,只能发出历史的吟唱。然而可喜的是,2002年12月,退休

老干部游炳章联络了39位离退休老同志,胸怀壮志,乐于奉献,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倡议发挥民间力量,修复汀州古城墙,成立

了“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他们不顾年事已高,广泛发动群众,奔走呼喊,募集资金,并得到杨成武、涂通今等汀籍老将军和海内

外志士仁人的鼎力支持。汀州古城墙的修复工作已取得可喜的成就。从2003年10月18日城墙修复工程开始启动,历时四年,耗资25

1万元,***修复了古城墙1551米、朝天门城楼、涌金城门、东翘舒啸和西倚听松两座烽火台,并开辟了龙潭公园;连同1993年县政府

斥资百万,修复了五通桥至龙潭段古城墙369米和五通城楼、丽春、龙潭烽火台及2002年林春华先生等6人募集善款修复的卧龙山金沙

寺东侧古城墙103米,总***修复了古城墙2023米。

“东翘舒啸”烽火台巍然屹立于卧龙山东侧岭头。它并非今人的杜撰,查清乾隆十七年修的《汀州府志》“卷之首汀州府图”,可知此台原名

“东阁”,元末毁于战火;明郡守唐世涵重修,题以“舒啸”,清代汀州知府王廷抡又重建,取晋陶渊明“登东皋而舒啸”之意,改题额为“

东翘舒啸”,可见年代久远矣。古人名之,大概是站在此台上“大悲大喜,仰天长啸”之意。

沿“东翘舒啸”而下,则是唐代大历年间陈剑刺史迁州时建成的古城门,明洪武四年扩建城楼——朝天门,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楼主体建

立于城门高台之上,层层飞檐,凌空高翥,蔚为壮观。但因历史原因,城楼损毁严重。2006年5月开始,修复协会启动修复,历时近一年

,修葺一新。登上古城楼,俯瞰四周,只见朝天门城楼斜依卧龙山近榜汀江,左与“东翘舒啸”相连,右与“云骧阁”相接,成为古城汀州东

面三个相连相倚的景点,日可纵览半城市井,夜可一睹万家灯火。朝天门1000多年,如此久远的古城门,无论在闽西、在福建、在江南也

不多见。沿着朝天门,再过去就是云骧阁,是古汀州著名的八景之一,城阁合一,阁楼屹立于汀江之滨的龙潭公园上,这里奇石、幽洞、深潭

、古树,云集成景,建有纪念南宋时期长汀县令宋慈(曾任大宋提刑官)的“宋慈亭”,纪念清代名画家上官周的“上官周亭”,还有始建于

清康熙年间奉祀大儒朱熹的“紫阳祠”,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令游客流连忘返。

与“东翘舒啸”相对应,在卧龙山西侧的山脊上,在天津经商的乡贤兰玉魁昆仲五人捐资5万元,重修烽火台,名曰“西倚听松”。与“东翘

舒啸”一东一西,一动一静,一放一隐,谐映成趣,此则为明郡守唐世涵之雅属也。登斯台,不但听到松涛阵阵,而且可眺望对面西山下的建

筑瑰丽的长汀火车站,条条巨龙翻山越岭,奔弛来回,还可看到宽阔壮观的龙长高速公路连接线,同样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

修复中的汀州古城墙,确实美丽壮观,游客们到此一游,不虚此行。难怪长汀县能跻身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县城旅游网等单位组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