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幄如云,榴花半吐,又是一年端午至,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古人将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和风情落笔成文藏于诗词佳作当中。下面我就介绍一些描写端午节风俗的相关诗句吧,一起来看看。
1、端午习俗: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端午日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解析:“艾符”指艾草和驱邪符,端午日挂在门上以辟邪。“蒲酒”即菖蒲酒,饮用以养生,古人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少年逢节日自然欢愉,老了却多感慨,不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只想喝一杯菖蒲酒,闲聊天下太平。白发日渐增多,石榴花年年应节而开,红锦一般耀人眼目,不禁感叹千年之中,圣贤和蠢人同归黄土,有多少人湮没无闻,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
2、端午习俗:赛龙舟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解析:“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3、端午习俗:沐兰汤、吃粽子表夏十首(其十)唐元稹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解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4、端午习俗:饮雄黄酒节令门·端阳清 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解析:夏季蚊虫增多,还会有蛇、蝎等“五毒”滋生。相传,蛇怕雄黄酒(可见于《白蛇传》等民间传说)。所以在端午日饮用或喷洒雄黄酒,也是祈福远离毒虫的习俗之一。可见于宋代施宿的《嘉泰会稽志》:“端午日,设蒲觞,磨雄黄酒饮之。”不过,雄黄酒因其内含硫化砷,遇热后会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即所谓砒霜,会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所以现在过端午,一般不再饮雄黄酒了。
5、端午习俗:系五彩绳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解析:诗中“细缠五色臂丝长”中的“五色”,指代端午节的“五彩绳”。五彩绳又称五彩缕、长命缕,其五种颜色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观念,分别为代表五行和五方的青、白、红、黑和黄色。人们一般将五种颜色的彩绳编织起来,系于手臂或颈项,以期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传统的节日,饱含国人的精神文化追求。点滴的习俗,充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于我们的血脉之中,也必将通过这些传统的节日,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