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语文诗词鉴赏的一些技巧及术语

语文诗词鉴赏的一些技巧及术语

诗歌鉴赏题(表达技巧类)常用术语阐释

记叙 也叫叙述。对人物的活动以及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进行直接介绍和交代,叙述的方法有顺叙、倒叙、补叙、插叙等。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用叙述的方式回顾赤壁之战的历史史实,为下文的抒情议论铺垫。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事。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敌人趁月黑之机逃跑,我军将士准备追赶。

倒叙 先写出事件的结局或先写出后发生的某一重要事情,以造成读者的悬念,然后再按事件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采用倒叙手法,先说昨夜做了一个让自己“恨”的梦,后面才交代梦的内容。这种写法,造成了读者的悬念,突出了“恨”的主题。

插叙 在整篇顺叙的情况下,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叙述。 白居易《琵琶行》在琵琶女弹琴结束时,“自言本是京城女”一段,交代其从前的遭遇。 是情节发展的一部分,通过这一情节,让作者与琵琶女在感情上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鸣。

补叙 在叙事过程中,为了满足情节发展的需要,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作品主题,对前边叙述缺漏的部分补充叙述。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叙写秋风席卷茅台屋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 补充交代自己“丧乱”时期所遭受的困苦。

议论 对某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诗歌中的议论往往要求精辟、形象化,并与叙述、描写、抒情紧密结合。纯粹的议论诗是没有什么艺术魅力可言的。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阐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只有摆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

抒情 指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即通过发感慨、呼告、直抒胸臆等形式直接抒发爱憎的情感、感受和态度。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接抒发了诗人傲视权贵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 借助于对客观事物、景物或人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来表现内心感情。间接抒情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冰清玉洁的节操。

借景抒情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事情(喜怒哀乐等)去描写客观事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寓情于景,二是情景交融。 柳永《雨霖铃》下片设想离别相思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 寥寥七字,作者借助凄凉冷清的景物,抒发了孤寂悲凉之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寓情于景 诗中纯然地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写中。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没有一个情感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触景生情 指文学作品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起某种感情。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诗人在山道上,看到优美的枫林晚景,禁不住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顾驱车赶路之急而停车观赏。

托物言志 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在咏物诗中,这种手法的使用相当普遍。歌咏景物以突出其性格特征。 陆游《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塑造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形象,实际上抒发了诗人自己特立独行的心志。

情理相生 指诗歌创作中将抒情和说理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法。诗歌讲究的是形象思维,一般很少说理、议论,但是如果所说之理通过具体形象而体现出来的话,就能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作者登楼所见的宏伟景象,这宏伟的景象扩展了诗人的胸襟,使他顿悟出一条深刻的道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因景而生情,因情而悟理,情理而相生。

以景结情 在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意犹未尽。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起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描写 指用形象性的语言,对人物、事物、景物、环境和场面做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是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的方式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描等,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景物描写等。

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从正面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或环境、气氛进行直接刻画和描绘。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雨……”

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巧进行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有关的人、事、物、景的描绘,从侧面或另一角度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更为鲜明、突出。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通过描写听众反应和月光来从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

白描 原是中国画绘画技法,指用墨线勾描人物,而不着颜色。后用物文学创作,成为文学描写的手法,指不多加渲染和铺陈,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最朴素、最精炼、最简洁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如实地勾画出人物、事件、景物的形象。在写人、状物、绘景中,显示出几个区别于其他手法的特点: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求华丽,务求朴实。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细描 与白描相对,又称工笔。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雨……” 表现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

细节描写 就是对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肖像以及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情节进行具体的、细致的描绘。把握细节刻画的关键是抓住诗歌中的细小环节,揣摩作者的用意。 张籍《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客居异乡,乡思无尽。诗人没有直接将这无尽的乡思说出,而是选取了一个典型的“临发又开封”的动作细节,将游子的思乡之情用平淡的几个字道出。

动作描写 通过对人物动作行为的刻画来表现人物。要透过外在的动作,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这一动作,看似无意,实际上却表现了诗人久等朋友不来的焦灼、无聊的心情。

语言描写 有独语也有对话。是表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艺术表现手段,追求凝炼自然,和诗人的整体叙述与抒情融为一体。 朱余庆《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通过问话,把新婚女子拜见公婆之前的忐忑不安的心情刻画得栩栩如生。

心理描写 对处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内愉活动的刻画。通过心理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感。心理捞写有直接心理刻画,也可以通过动作、语言、细节等来刻画心理。

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细腻地刻画了少妇由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景物描写 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的描写,常用来创设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情绪和性格,突出作品的主题。景物描写在诗歌中是最常见的,其描写手段多种多样,但基本上者遵循“景语皆情语”的原则。 杜甫《绝句》“鸟逾江碧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写春光融融,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有力地反衬了作者漂泊的感伤,抒发作者羁旅异乡的感慨,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用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

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王昌龄《伙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衬托 分为正衬(烘托)和反衬。

前者如:《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六宫”佳人之美来衬杨贵妃之美。

烘托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指一种写作技法,即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来说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以乐景写 哀 反衬的一种,表面上是一种欢乐场景,实则表达悲哀、凄楚的情绪。 杜甫《绝句》“鸟逾江碧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写春光融融,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有力地反衬了作者漂泊的感伤,抒发作者羁旅异乡的感慨,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动静结合 也叫动静交错(包括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在描写形象时,将动态与静态的描摹结合起来,使形象更加生动。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环境的幽静:人静、夜静、山静,但在诗中作者却用静中之动——桂花落、月出、鸟鸣——来突现无比的静。

实写 指对具体的人、事、景物的如实描摹,或直接、正面地叙述。 《念奴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写出了江水奔腾、拍打岸边的磅礴气势。

虚写 所[写内容不属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形,而是通过想象、幻想、联想、回忆等方式进行描写;或者所写的虽为客观事物而意在言外,目的是为了表现作者的主观意念、感情和心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同上)

回忆赤壁之战的历史。

虚实相生 指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将虚写和实写结合起来。①以虚衬实,就是通过想象、幻想、联想、回忆等形式进行描写,所写内容不属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抒发现实的情感。②以实衬虚,景物是实的,情思是虚的。以实衬虚,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即所写的虽为客观事物而意在言外,目的是用客观的景物来衬托主观的感情。 ①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①后三句是作者梦中的情景,写回忆中故国的繁华,其目的恰恰是为了表现作者身为亡国之君的凄凉。梦境越灿烂,虚景着力越多,就越反衬现在处境的悲惨。

②九种景物虽全是客观现实的景物,但都带上作者主观的忧伤的情调,景物就化为了沦落天涯的断肠人的愁思。

抑扬 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此为欲扬先抑法。

由远及近 描写时,先从远处看手,然后渐写近处,这样的角度变换中心任务由近及远。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先写高挂天空的一轮明月,再写栖息树上的乌鸦,再写江岸、江中的枫火,最后果写耳边的钟声,完全按照由远及近来写,层次感很强。

由近及远 与上面相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描写月亮从床前到夜空,从逆旅到故乡,就是从近处落笔,渐写远处,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对比 两种事物处于同等地位,互为映衬。 《越中怀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繁华,而最后一句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构成今昔强烈的对比,抒发作者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互文 并列的几个句子在内容上是合起来解释的。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用典 在诗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既可使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赋 即“铺排”,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点化 也叫“化用”,把前人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手法。如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