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请教哲理语句看破红尘的人是最自私的人知道的告诉

请教哲理语句看破红尘的人是最自私的人知道的告诉

请教哲理语句看破红尘的人是最自私的人知道的告诉

其实这句话不正确,因为最自私是称不上的,因为人性***通,每个人都自私,他们不能比别人更自私。只是自认为看破红尘的人可能会比一般人更自大。因为人常有一个误解,就是以为靠悟性可以进行自身的人性超越,但他们无知的地方就是,人再超越还是人,他们并不知道人本身很有限,妄图超越人的有限,这本就是一种无知,一种愚昧。人怎么超越,都不可能变成不是人。所以,这种认识是非常滑稽的。

所以说,他们可能比别人更自大,是因为他们以为比别人超越,自以为掌握了宇宙世界的奥秘,只可惜他们不过一叶障目,夜郎自大。包括那些出家修行的人,什么叫看破红尘?什么叫四大皆空?不过是自欺而又欺人。因为他们认为欲望是邪恶的,这是他们的无知。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欲望本身无错,也不邪恶,邪恶的是人的心。比如:1.正常吃饭和贪酒好食是不同的;

2.与婚内的妻子有节制的性生活和 *** 是不同的;3.娱乐和夜夜笙歌荒淫无度是不同的;4.喜欢一样东西用正当途径获得和抢劫,掠夺是不同的。这些都在使用欲望,但有正欲与邪欲之分,正欲是在正当使用欲望,邪欲是不节制的使用欲望,放纵欲望。

好像菜刀,本该用来做饭,但有人杀人,难道怪刀邪恶?这不过是那些人因为自己心里邪恶,却不愿勇敢承担,因为自己懦弱,而诿过于物与他人,然后搞出一些往脸上贴金的谬论,来遮掩自己的懦弱与 *** ,反想欺骗人崇拜他。

请教哲理语句看破红尘的人是最自私的人

所谓看破红尘大概就是指出家这种断绝与俗世之人感情的人吧,而这种人除了自己还拥有什么呢。他只关心自己的修行,自己的完美,而那些为他伤心流泪的人却被他抛弃了。这不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么

看破红尘的人是最自私的人 请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知道的告诉小弟一下 我怎样想都不明白!~

红尘

一、红尘”一词,指人间俗世之意。

古代时的“红尘”一词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中:“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解释,并首先被佛家使用,在佛经中多处出现指凡俗尘世的“红尘”一词。《红楼梦》开篇阐述石头的来源时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这充满神秘色彩的描写,正是来自佛家的神话故事。

二、红尘指的就是这个世间,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来源于过去的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

三、闹市的飞尘,形容繁华,也指热闹的地方。徐陵《洛阳道》: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

四、人世间。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携如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五、红尘是指俗世。这个词是在李唐王朝开始使用的。因为长安在西北,是黄土地质,在盛世之下的长安总是车水马龙,在夕阳下卷起的尘土在当时长安人看来是红色的,故有红尘之说,后来佛教把这个词用来形容俗世。形容女子一身红尘是说她已经有很多的经历,不是专指感情

六、看破红尘的解释————这句话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所谓的看破红尘就是指要你有一颗包容万物的心 用你的那颗心去原谅众生,宽恕众生。 学佛的每一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的,也就是说你永远都看破不了红尘

我们常认为看破红尘的意思就是什么都不想要了,不再眷恋世间,失去了感情,六根清净,所以一个人一旦看破红尘就会循道出家,而所有出家的人就是看破红尘的人。

其实,什么才是真正的看破红尘呢?

红尘是由两个字组成:红与尘。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说到“尘”,我们即想起尘埃污浊。 西方容许穿着鞋子进入宗教场所,如犹太基督教堂。反观在东方的传统风俗里,每个人在进入屋子庙宇都必须先把鞋脱掉,不把鞋底的尘埃带进;以佛教的教义则是不把自己的烦恼带入别人的家庭或是神圣的庙宇。

诚然,看破红尘的真正意义就是知道、明了、体悟世间的实相。佛教认为我们是不可能在世间满足自己的追求与欲望。裟婆世界的本质是不圆满,是苦的;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有情与无情终逃不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命运。当我们深入了解无常现象,我们亦然体悟“无我”乃是一切万物的实相。这有别于西方传统的知识与信仰认知,如犹太基督教认为我们的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佛教认为看破红尘是洞悉与体悟世间的实相,而要追求永恒的悦乐则应该要看破红尘;看破红尘不是冷漠无情,六亲不认,而是在知性上体悟世间的本质:苦dukkha、无常ania、无我anatta;在情感上不因执着而生起烦恼。

自私的人的语句

1、自私自利的人永远找不到快乐. 2、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 3、在充满噪音的都市丛林里,你几乎快乐不起来

吃了别人的山珍海味都忘了 走过路边草会干枯, 鱼塘洗手鱼全部反肚, 一次呼气方圆十里蚊子纷纷坠地

怎样劝看破红尘的人

不用劝,在事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劝虽然有作用但是一般没什么实际用处,时间是医治伤口的良药,我不太相信一个年轻人,20几岁就真看破了,过了一段时间等他伤合的差不多了,也说不定就遇到对的人了,就好了,你的任务就是她难受时陪着她,多跟他一起喝酒,抽烟什么的,在他想说话时你能听着,就够了,这样的事情是靠他自己过来的,别人说的再多都是外在因素,只有他自己走出来了,那才真的走出来了。像楼上说的,多带他一起跟要好的朋友玩(但是最好不要是不互相认识的人那样会尴尬,毕竟当事人难受话不会很多),时间长了就好了。

祝你朋友好运。

你认为自杀的人是最自私的人吗?如题 谢谢了

是最自私,也是最无私的。 他是无私的忘我, 自私的忘记了爱他的人。

看透世间红尘的佛语什么样的人能看破红尘形容看破红尘

看破

指的是看到真相,假象便被打破了

红尘能被看破的前提是,它是个假象

若要看破假象,就要看到真相

然而,“红尘”是世间一切现象的总称

导致,不管看到什么相,都是在红尘之中

所以,要看破红尘

需要离相,离一切相

那么,如何离相?

一切相,因为感知而成为相,所以,在所感知的相上找,是没办法找到的

要回头,回转来看能感知的能

就像屏幕能现万象,不要在所现的相上找,要回头看能现万象的能

由于我们的认知直接来源于这个能

所以,我们必然可以回头来直接体验这个能

无始劫来,宇宙一直在这里

生命一直生生不已

万象一直生生不已

不要在现象上找答案

这个能让万象生生不已的平台提供者,才是万象的真相

由于我们直接来源于这个真相,所以可以完整体验这个真相,成为这个真相

十方三世佛,同***一法身

一切诸众生,也是同***一法身

见真相,假象方破

世间遭受挫折,心灰意冷之辈,并非看破,恰恰是没看破。其心境完全是现象轮转的结果,涛涛业流里的一个低点而已。

看破红尘的人怎么办?

看破红尘又如何 谈人生,人生路上跋涉短短二十几年,自不会有什么真知灼见。更何况先哲们早已用精辟的话语点透了人生的含义:今生的快乐,后世的英名。 人生也不过是浩淼宇宙中一个稍纵即逝的过程。你我仅仅是天际的那一抹浮云,淡淡而来,款款而去。浮云一生,不在于获得什么,而在于经历什么。 二十来岁,前路何其长,拼死拼活总也走不进那遥远的神秘和不可知,这么长的岁月要如何去消磨?而立不惑知天命之年过后,余路何其短,死神骄傲而又冷漠地摇着黑旗乐不可支地站在路的尽头,清晰可辨,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弥足珍贵! 西方谚语说:“五十岁前,拿生命换一切;五十岁后,拿一切换生命。”似乎是正负相抵,结果为零,实则不然。犹太哲人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园里的葡萄,可是身子太胖,只好在洞外斋戒七日,等身子瘦了下去,狐狸也如愿以偿,品尝到了香甜的葡萄。吃饱了的狐狸又想逃出来,可是身子又胖了,只得再斋戒七日,最后才得以钻出墙洞。到头来还是一只瘦狐狸!只是在这个时候,可怜的狐狸却又不得不忍受思念葡萄滋味的煎熬。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钻来钻去,归根到底却只有两个字:遗憾。 世上的事情总不见得有那么两全其美,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一片起伏的灌木丛生的原野,灌木上结满了大小不一色彩诱人的浆果。有一天,四个年轻人从这里经过,被这繁星般的浆果吸引住了。于是,他们决定,从小路的起点走到终点,每人摘一枚浆果,看谁摘得最大,每人只有一次采摘的机会,而且只能一直朝前走,不能走回头路。最后的情况是:一个年轻人从众多浆果中精心挑选了一颗最大的;一个年轻人挑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颗浆果,因为喜欢,故自认为是最大;一个年轻人一路寻觅,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没采到最大的;一个年轻人一路走去,面对鲜红的浆果,看得眼花缭乱,认为哪个都好,于是随便擒了一枚,结果和别人一比较,后悔不迭。 第一个年轻人死死咬定自己心目中那枚最大的浆果,如水手辛巴一样“从不放弃”,这是他的优点,但也正是他的遗憾。短短的一生中,他苦苦追求,直至心力交瘁,也的确到达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彼岸——得到了那枚世人公认为最大的浆果。可是,他也早已被那既定的目标扼杀了自我。在那条风光无限好的丛林路上,他可能遇到好多他所钟爱的浆果,有他所钟爱的颜色、钟爱的形状。一次次的忍痛割爱后,他做出了英明的抉择,于是,他名扬千古。在他生命终结的时候,回想苦苦拼搏的一生,也许会忍不住自问:我快乐么?然后不由得泪流满面。这一生的选择对他来说更有意义,但也不再有什么意义。 第二个年轻人放弃了最大,选择了最爱。情人眼里出潘安一般,最爱的在他心目中当然也是最大的。他陶醉于自我的满足。满足自己选择的人生,于是日子过得舒心惬意;满足彼此间的微笑,于是他的生活洋溢着美丽的色彩;哪怕只是一个晴朗的天气也足以让他满足,于是他更懂得享受人生。同时他有很难名垂青史。如果说第一个年轻人是理性上的佼佼者,那第二个年轻人无疑在情性上有了他自己最大的收获。 我是个容易满足的人,满足于现在。不是在最好的学校念书,可老师们都在忙忙碌碌孜孜不倦地工作;不出生在最富贵的家庭,可父母给我的爱无人能比无人能替;芸芸众生中,我也不是最出色一个,可是我投入地生活,我有我的快乐!我满足于不受打扰地看我喜欢看的书,吃我喜欢吃的零食;我满足于一份平静的生活,照顾别人和被人照顾……这些,在有些人眼里是多么没出息的事情,可是我喜欢那样。 满足,很多人在清醒的时候,都知道是怎样的一个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于是第三个年轻人来了。 他一生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却永远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获得。他的失败实际上道出了人类的天性——贪婪。然,真正可贵的是人类贪婪着同时也在时刻痛斥着贪婪。也许诱惑当前容不得思考,也许环境使然不能停下追逐的脚步,总之,到了最后,第三个年轻人在这个社会上不得不一步步地沦为他不愿存在的存在。其实,第四个年轻人才是真正失败的一个,他注定要成为衬托红花的绿叶,不管他自己是否愿意,他都将用自己平庸的选择衬出成功者的璀璨夺目。 四个年轻人走过浆果林,前两位年轻人得果如愿,后两位却有诸多的苦涩。四个年轻人四种结果。其实,走过浆果林,犹如走过人生路。人生路茫茫。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方向。在人生的旅途中,谁能说清这四种结果孰优孰劣呢?也许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恰好与其中的一个年轻人相似。也许还有第五个年轻人,他只是随意地摘取一颗——他自己忽然想要的那一颗浆果,不管大小形状,不在意色泽香气,也不想自己是否喜欢——只是随手摘下。第六个年轻人也许宁愿双手插在兜里,闲庭信步,看风扶绿叶,观日灼红果。当他走出去的时候,却拥有了更大更红的浆果——一份恬静喜悦的心情……谁能说他走过浆果林就没有留下任何的遗憾? 人类总是在赞美第一类人:他们是流芳千古的英雄。他们的成功带着强烈的自我牺牲意味,所以值得赞美,可谁能保证这其中就没有成名的自私作崇?更可怜的是他们成就了别人的赞颂,也断送了自己的个性。其实,人们心中默默地认同并欣赏的还是第二类人的成功:他们随性随愿,想我所想,爱我所爱。他们宁可做大侠,抱得如花美眷归隐山林,也不愿在无尽宦海中沉浮挣扎。只是他们永远不会像第一类人那样被写入正史当作人类的榜样,甚至可能终生逃不过被砍被杀的命运。 也许正因为我自己是如此普通平凡不起眼的一个,所以我仰望第一类人,渴望成为第二类人,期望着自己能像第三类那样努力,也巴望着偶尔也来点第五类第六类地N类人的雅致,最后大概也逃不过沦为第四类人的命运。 人生也不过如此。××××××××××××××××××××××××××看破红尘基本信息 发音kàn pò hóng chén 近义词四大皆空、与世无争、超然物外 反义词天伦之乐 尘缘未了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出家为僧 详细释义 红尘是由两个字组成:红与尘。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示例 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应有~的消极厌世态度。 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戏赠看花诸君》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镜花缘》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约我,却一人独往,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序:“看破红尘的老汉,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难受。” 看破红尘经典语句 1.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 2.佛法的修学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3.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圆圆满满,心里干干净净,叫放下。 4.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5.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入佛法之门;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很快地契入佛法。 6.能“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你没有“看破放下”,怎么能享受到那种自在快乐? 7.看破、放下、布施这六个字,是学佛的根基;只要勤修布施,身心一切都舍掉,就能做到看破、放下。 8.看破是心不颠倒;放下是心不贪恋。 9.“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10.平常对生死这关一定要看淡,对于世缘要看淡,决定不能留恋;能见所见,都不是真实,只要放下,即能脱离生死。 11.对于世间事得过且过,不要认真,心地就清凉自在;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 12.觉悟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你就会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3.学佛,要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 14.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根本无明是妄想。 15.没有放下分别是苦,没有放下执著是难;放下就觉悟、放下就证果、放下就得大自在。 16.在日常生活里面,分别、执着要淡薄,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17.真看破了,立刻就放下,为什么?事实真相他彻底明了了,决定不会有分别执着妄想;如果还有分别执着妄想,换句话说,他还是没看破。 18.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现前;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真相。 19.把世缘、世法、佛法统统放下,才是真信。 20.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佛法讲“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21.放下悭贪是布施。 22.放下恶业是持戒。 23.放下懈怠是精进。 24.放下嗔恚是忍辱。 25.放下散乱是禅定。 26.放下愚痴是般若。 27.修行人要“善用其心”,用什么心?用菩提心。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用这个心。 28.放下虚伪是真诚。 29.放下污染是清净。 30.放下傲慢是平等。 31.放下愚痴是正觉。 32.放下自私是慈悲。 33.佛菩萨教导我们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而不是什么事都放下。 34.放下不是不干,干而心不染,是自在三昧。 35.名利害人,五欲六尘害人,必须要彻底放下。真正的快乐,是放下欲望;样样放得下,心开意解,就能消灾免难。 36.事情做得比别人还要积极、还要好,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著,这就是放下,这就是菩萨行。 37.净宗古大德常讲“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阿弥陀佛。修净土的人,要常常想到“死”字,以提醒自己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38.这个世间一切事物要看破,不要认真;“太认真”是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 39.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如果你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给诸位说,放下是太容易了! 40.真正难是看破难,放下很容易!看不破,实在讲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因为看不破。 41.能够在一切法里头看破放下了,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真法界就在现前。一切都看破放下,你马上就成佛作祖。 42.多念念《金刚经》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会觉悟。 43.觉悟整个人生是梦,梦里还争什么?梦里还有什么得失?梦里还有什么放不下?梦里还有什么看不破? 44.佛经里常常教我们作“如梦如幻”想。人生如梦,真的是这样子! 45.在梦境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四无碍法界,不思议解脱的境界,觉了就是这样子。 46.觉悟人生如过客,世间如旅舍,是真正的福报,真正的清凉自在! 47.要看破,要放下,永远做个无事的人!心里没有事,身也没有事,你说多快乐! 48.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才快乐,我是把我一生怎样幸福快乐的秘诀,都传授给你们!你们如果要能够照办,一定快乐,一定幸福! 看破:明了世间无常,一切法了不可得。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 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嗔痴慢。放下不是把工作放下,不是把责任 放下,是把心里的妄念放下,烦恼、忧虑、牵挂放下。 编辑本段典故 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编辑本段辨析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看破红尘的人可怕吗?

他达到了人生中最高的境界.就不再有烦恼``不再有失落.. 更不会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