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英语在内,欧洲许多语言的格律诗大多起源于意大利,十四行诗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十四行诗原本是一种“诗节”(组成较长诗歌的格式相同的段落),但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却很早就被用来写作独立的抒情诗。严格的十四行诗由一个八行诗节和一个六行诗节组成,每行均为抑扬格、五音步诗行。需要注意的是,英诗从意大利学来的还有一种叫做“三韵诗(terza rima)”的诗节,每一诗节12行,但丁的《神曲》就是用它写成的。雪莱五首《西风颂》主要部分也用这种诗节写成,然后以一个对句结束,这样每首诗便有14行。三韵诗的韵式是“aba bcb cdc ded”,雪莱《西风颂》第一首就是如此,读者不难看出它是三行一“旋回”,“旋回”间且有依次导出的关系。由于交替使用了不同的音,整个诗节读起来显得有规律而又有变化,不呆板。
结束每首(或者每章)的对句,意思上似乎可看作该首的“小结”,而在格律上也自成单元。对句是最简单、仅由尾韵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诗行组成的诗节,通常不单独成诗。在英国著名诗人里,大概只有18世纪的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写过这种仅有两个诗行的“对句诗”,言简意赅,常常被引作“警句”。
意大利十四行诗分为两段,先八后六。前八句韵牌是abba, abba。后六句有两种,cdecde,
或者cdccdc。第九句不止改韵牌,很多时候题目或感觉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