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红楼梦开头的一句话

红楼梦开头的一句话

《红楼梦》中的人物,总是一出场便写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听到了她们的声音笑貌。但是有一个人物却似乎是例外,这就是薛宝琴。冯育栋先生说,宝琴是“谜一般的人物”①。周五纯先生说:“《红楼梦》文字有没有不得力之处?有。比如写宝琴,化了不少的功夫,但宝琴还是如纸糊的美人儿,没有什么生气。”②梁归智先生则提出问题说:“有一个大家都感到困惑却谁也没有详加研讨的问题,那就是薛宝琴在《石头记》中的地位。”③

雪芹用了不少笔墨,通过众人之口盛赞了宝琴的才貌和性格。显然,这个姑娘必是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不料,直至八十回之末,人们也没看到她在书中占有什么重要地位.除了同大家一起玩玩,一起作作诗,关于她也没见有什么重要情节。想必她的主要事迹是在八十回之后吧?

有高鹗的续书在,接着往下看就是了。没想到看完以后,人们更堕入了五里雾中。四十回内,宝琴几乎没有露面.只在最后,由王夫人交待了几句: “那琴姑娘,梅家娶了去,听见说是丰衣足食的,很好。”

看来要揭开这位薛小妹之谜,只有从八十回前的伏线、暗示和脂批中去找线索,似乎别无他途。

一 大观园的尖子

四十九回宝琴兄妹和贾家另外一些亲戚来到荣府。宝玉见过后,回来向袭人等道:“你们还不快看人去!……你们成n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更有大嫂子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晴雯等早去瞧了一遍回来,对袭人说:“你快瞧瞧去!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大嫂子这两个妹子和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都是说来作陪衬的。后来探春称赞宝琴,才把话说明白了:“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

姐妹中生得最好的本来就是宝钗和黛玉,她两个是燕瘦环肥,一时瑜亮。今照探春说来,宝琴之美竟超过了她姐姐和大观园中包括黛玉在内的所有女孩子。她一定是肥瘦适中,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芦雪庵联诗,宝琴黛玉***战湘云,结果诗句之多,湘云第一,宝琴第二,黛玉屈居第三。宝琴诗才之敏捷竟然超黛玉而追湘云。邢岫烟、李纨,宝琴三人的咏梅诗,众人称赞了一番,都指宝琴的一首更好。黛玉湘云二人斟了一小杯酒,齐贺宝琴。宝钗道:“你们天天捉弄厌了我,如今捉弄他来了。”黛玉的《桃花行》,宝琴戏说是她作的,宝玉也认为她确有此才。可见,宝琴的诗才兼有钗黛湘之所长。

以性格论,“宝琴年轻心热,又见诸姊妹都不是那轻薄脂粉,且又和姐姐皆和契,故也不肯怠慢。其中又见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便更与黛玉亲敬异常。’宝钗对湘云说:“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我们这琴儿就有些象你。”这种写法表明,宝琴兼有湘钗黛性格上的优点:有宝钗之和而无其冷,有黛玉之高而无其僻,有湘云之快而无其憨。但是,所有这些都还是按照评论女孩的一般标准来看的。宝琴最重要的优点作者没有用明笔来写。薛姨妈因贾母有意求宝琴为孙妇,说了下列一段话:

“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 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他母亲又是痰症……”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宝琴的母亲有痰症,此时必已死去, 只不过没等说出来,凤姐就插嘴打断了。因父母双亡,兄妹才来到京缄,以后便长期住在薛姨妈家,成为其家的成员。以前是分家各过的,宝琴的父亲是普通商人,和薛蟠是皇商不同。宝琴自幼随父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见的世面很多。她必然视野宽广,思想甚为解放,而且注重实际,不象宝玉颇多幻想。这些都是贾府中人远不能相比的。

例如,宝琴的十首怀古诗中有两首涉及《西厢记》和《牡丹亭》。宝钗说:”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说:“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探春说:“这话正是了。”李纨说:“况且又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显然,四个人都看过这种“邪书”,否则为什么都赶紧表白说没有看过呢?宝琴呢,她既然写了那两首诗,就是认为看这类书是极平常的事,不需要装作没有看过。这就比上面那四个人高了一筹。

宝玉要起社咏水仙腊梅,宝钗戏说要邀一社咏太极图。宝琴借题发挥说:“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有人说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后来她念出了那金发女郎作的那首雄浑豪放的“昨夜朱楼梦”。这表明宝琴由于胸怀广阔,她对诗的见解有所不同,她若认真作诗,其风格必然也是雄浑豪放的。这也表明,她去过外国, 接触过外国社会和文化。

象这样一个项儿尖儿的人物,在书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

二 尘世上的兼美

庚辰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有回前脂批如下: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

俞平伯先生非常重视这条脂批,说:“这对于读《红楼梦》的是个新观点。”④但是,这一观点后来基本上被否定了。

愚见以为,“钗黛合一”之说有重新加以讨论的必要,而要评论此说,必须先弄明白上述脂批说的是什么。脂砚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他深知拟书底里,负责整理抄写,可能不少素材是由他提供的。所以,对于一条脂批,不宜于还未弄清它的含意就轻易地予以否定。实际上,越使我们感到奇怪的脂批,其中恐怕越有深意。

我认为, “钗黛合一”的观点在雪芹的整体艺术构思中占有重要位置,甚至可以说是统率全书的。这一观点有两个方而:脂批中“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说的是第一个方面,简单地说就是“一身分为二女”。批中其余的话说的是第二个方面,简单地说就是“二女合而为一”。

现在先看“一身分为二女”是什么意思。书的主人公贾宝玉是生于封建末世的一个贵公子。他应当走什么样的生活道路,这是《红楼梦》所要处理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红楼梦》是要反封建的。为要处理宝玉的生活道路问题,作者可以塑造他成为这样一个人:一方而反对封建礼教,一方面又有强烈的事业心。在封建制度下,二者是矛盾的。要想有所作为建功立业,就要顺应封建礼教;否则就难以有所作为。宝玉怎样选择他的生活道路呢?要解决这个问题,书中就要写他经常自己做思想斗争.这就非常沉闷,不象是小说了。雪芹不是那样处理的。他塑造了薛宝钗和林黛玉二女,把本来要赋予宝玉一身的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分别赋予钗黛二女,使黛玉具有叛逆思想而宝钗认为人应有所作为。二女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并不是概念化的.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为了加强二女的对立性,他使二女在容貌、才华、性格等方面都互为对立而,各有千秋。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二女“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④这样,雪芹就用二女的矛盾和纠纷代替了本来要写的宝玉自己的思想斗争。为了让黛玉在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中不致于太孤立,作者使宝玉也成为一个厌弃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缺少事业心那一面。

我们知道,前五回对于理解全书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第五回尤为重要。尘世之外的虚幻世界中,有三种力量在生活道路上争夺宝玉。一是警幻仙子,她要培养宝玉成为情种情痴,不管世人诽谤而坚持“意淫”二字。二是宁荣二公之灵,他们希望宝玉读书上进,克绍箕裘。三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他们要度脱宝玉悟道觉迷,出家当和尚。这天,警幻遇见了宁荣二公之灵, 双方会谈达成协议:由警幻出面,引宝玉梦魂到太虚幻境,设法教导,让他既做情种情痴,又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警幻先带他到薄命司,让他看那些册子。正册第一页上就是一图二女,后面那四句话无非是让他既纳宝钗停机之谏,又怜黛玉咏絮之才。然后让他听《红楼梦曲》。[引子]后面第一支曲子就是一曲二女的[终身误],这是让他既重金玉良姻,又重木石前盟。第二支曲子[枉凝眉],海内外研究者中都有人主张,此曲也是一曲二女,这是对宝玉说,二女都很好都和你有缘嘛,“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显然,这一图和二曲都是雪芹对“一身分为二女”所做的提示。看了册子听了曲,“痴儿竟尚未悟”。 于是警幻打出了王牌,将其妹乳名兼美字可卿者配与宝玉成婚。兼美姑娘是雪芹对“二女合而为一”所做的提示。婚后第二天,宝玉和兼美携手出去游顽,迎面一道黑溪阻路,这就是迷津。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早派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驾一木筏埋伏在迷津中,单等宝玉到来,就要把他拉下木筏,渡到彼岸,让他当和尚。警幻从后追来喊话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话犹未了,迷津内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宝玉喊道:“可卿救我!”这就是说,只有“二女合而为一”的兼美才飞能将宝玉救出迷津,使他找到正确的生活道路。

幻境中的事情是雪芹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来示意书中后面的情节的,那么,书十是否有一个“二女合而为一”的尘世上的兼美呢?

有的,但这不足秦可卿。秦可卿的容貌只是“生的袅娜纤巧”,并非“鲜艳妖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她的思想性格和钗黛毫无***同之处,才华更谈不到。幻境中的兼美字可卿,只不过是作者借以暗示秦可卿和宝玉的不正当关系而已。至于程乙本说的秦可卿“又起个官名叫做兼美”,那是高鹗妄加的,因为直到程甲本还没有那句话。

这个尘世上的兼美是谁呢?这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宝琴姑娘!上节巾我们已经看到,宝琴在容貌、才华、性格等方面兼钗黛之美而过之。但更重要的还要从思想上来看。

宝琴兄妹生于普通商人家庭,其父带他们到处经商,从而使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和商业活动。他们属于康雍乾时期的新兴市民阶层。这种新兴市民的思想意识和要求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们有发展其所经营的事业的要求,有反封建的自发倾向。两个方面在他们的思想中是统一的。所以,宝琴的思想正是钗黛思想的合一。不是硬捏在一起的合一,而是经过扬弃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的合一。

宝琴恰恰是雪芹有意塑造的,在容貌、才华,性格、思想上全面的,尘世上的活的兼美。所以,“钗黛合一”不是抽象概念,不是幻想,而是《红楼梦》中真有这样一个人物。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对于“钗黛合一”之说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宝琴作为“钗黛合一”进人大观园是起一种启示的作用,预示宝玉日后将走上正确的道路,奋志著书从事启蒙工作。⑤

宝琴进人贾府的四十九回,回目上联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接着五十伺有关于梅花的大量描写,下列一段文字尤其值得注意: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

宝琴是末世冰雪中一枝报春的梅花。她站在山坡上遥遥等待,等待宝玉能够从后面跟上来.作者的寓意何其深远!

八十回前,这枝报春梅花是含苞未放的。她的主要事迹还在八十回后。我们必须对此也进行探索,才能全面地认识她在书中的重要地位。

三 暖香坞的十三首诗谜

第五十回和五十一回,众人在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宝钗、宝玉、黛玉各有一首诗谜,宝琴以十个地方的古迹为题作了十首怀古诗,既怀往事,又是谜语。宝琴是“谜一般的人物”,为了探索八十回后雪芹是要怎样写这个人物的,我们就从这十三首诗谜着手吧。

暖香坞除此还有几个谜语,书上都给出了谜底。惟有这十三首诗谜没有谜底,“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蔡义江先生⑥和梁归智先生③认为这些诗谜都隐寓书上人物的事迹,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谜底。我非常同意两位的观点,但对所隐的人或事物和两位的看法稍有不同⑦。十三首诗谜是一个整体。我认为宝钗诗谜和黛玉诗谜相当《红楼梦曲》的[引子],赤壁怀古相当[尾声]其余十首诗谜隐十二个女子如下:黛玉、宝钗、湘云、元春、李纨、风姐、尤三姐、惜春、探春、秦可卿、迎春、宝琴。宝玉诗谜隐同他有爱情婚姻关系的前三女,宝琴其余九首诗谜依次隐其余九女。这是有别于太虚幻境正册十二钗的另一种十二钗,可称之为“暖香坞十二钗”。这是以尤三姐和宝琴代替了那里的妙玉和巧姐。十二钗本来是不固定的,例如四十九回就明文列出了又一种十二钗。

现在我们分析隐尤三姐和宝琴的那两首诗谜: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诗用于尤三姐非常贴切。“蝉噪”指贾蓉、贾琏等对三姐的戏弄, “鸦栖”指贾珍对她的污辱。三姐破着没脸,这些人才不敢欺负,“蝉噪鸦栖”才算转眼过去了。“隋堤”多柳,指柳湘莲。三姐思嫁柳二郎,贾琏在路上恰好遇到他,把亲事说妥。“隋堤风景近如何?”这是说,三姐思想湘莲,不知他近日景况如何,盼他“早早回来完了终身大事”,诗的后两句是说,因为宁府素有风流之名,只有门前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所以“惹得纷纷口舌多”:二姐三姐“与贾珍贾蓉等素有聚尘之诮”,连宝玉也说“真真一对尤物”。结果湘莲退婚,“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诗只要看题目中的“梅花”二字和第一句中的“梅”字就知道说的是宝琴,不会是别人。这是她怀古诗的最后一首,以最后这首诗说她自己,这种安排也是很得体的。“不在梅边在柳边”,这句诗的含意再明显不过:日后宝琴没有嫁给梅翰林之子,而是嫁给了一个姓柳的,遍查书中男性人物,姓柳的只有柳湘莲和第十四回送殡的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柳芳。柳芳既袭子爵,早已使君有妇。所以宝琴只能是嫁给了柳湘莲!诗的第二句说,这位冷郎君因见宝琴的画像而生爱慕之情,正象柳梦梅见到杜丽娘的画像一样。魂寄梅花观的杜丽娘和柳梦梅是一梅一柳,比作梅花的薛小妹和柳二郎也是一梅一柳,恰相对照。“春香”这个名字是借用.“香”字谐音“湘”字,“春香”借指湘莲。三四两句说:宝琴湘莲婚后因故分离。去秋相别,今又西风萧瑟。宝琴日夜想念湘莲,盼他到来丰妻团圆,既云“莫忆春香到”,则团圆已不可得矣。

十二钗应代表妇女中的十二种类型。幻境十二钗是警幻显给宝玉看的,因而有局限性。尤三姐、宝琴,湘莲都属于贾府之外的普通市民阶层,而二女都与湘莲有婚姻关系。以二女代替幻境十二钗中的妙玉巧姐而形成暖香坞十二钗很可能是雪芹在五次增删中较晚期的构思。

四 柳絮词和梅花诗

上节对《梅花观怀古》的分析有没有附会之嫌呢?如果只有那首诗,自然难免使人觉得孤证不足信。那么,让我们再看宝琴的一词一诗。

第七十回“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后,姑娘们以柳絮为题起社填词,限各色小调。这次起社是八十回前的最后一次,接着荣府屡有变端,此后更必大故迭起,恐怕八十回后也很难再有起杜之事了。所以,这次起社所填的五首词决非无病呻吟,其中必有寓意,或预示贾家败亡后诸芳如柳絮飘零,或隐含填词者本人的日后遭遇。笔者曾分析湘云的《如梦令》和探春、宝玉的《南柯子》⑤此处我们看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此词中“明月梅花一梦”分明就是说宝琴没有嫁给梅氏子。“汉苑”植有柳树,“隋堤”植柳尤多,都指柳湘莲而言。“汉苑”借指长安。‘汉苑零星有限”,这是说在京城时柳湘莲和宝琴已相遇定情或已订婚,但尚相见无多。当年隋炀帝是从北到南凿河筑堤,所以“隋堤点缀无穷”说二人成婚是在薛家由北回南以后。三四两句是回想贾家败亡时,“三春去后诸芳尽”,宝琴自己和梅氏子的姻事也成为一梦。“明月梅花一梦”还含有这样的意思:宝琴曾和梅氏子在月下相见,相见后即成永别。此词上半阕等于说“不在梅边在柳边”,只不过说得更详细些而已。

尤三姐自刎时有悼词说:“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这就是“落红庭院”。“香雪”形容柳絮。此词下半阕是说江南江北发生战事。有的人血洒在庭院,有的人逃去后不知如柳絮飘落到谁家。江南江北一带尽都是如此。上节说,宝琴湘莲婚后因故分离。由此词看来,二人是在战乱中离散。“最是离人恨重”,二人分散后,深怀离恨而不能再聚。“几处落红庭院”有可能隐含宝琴有和尤三姐同样的悲惨结局。

现在看宝琴的《咏红梅花》: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虹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作为咏梅,第一句说的当然是梅枝梅花。其寓意是说贾家盛时,大观园花木繁茂。下句说园中儿女的衣妆争奇斗艳,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恰有大段文字写众人的雪中装束。 薛家是在荣府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内居住。“闲庭曲槛无余雪”,“雪”字谐薛字,贾家衰败后,薛家回南,那所房舍内就没有薛家的人了。“落霞”指落下的梅花而言,“流水空山有落霞”意谓梅氏子死去,宝琴和他的姻事成空,如流水落花般去了。

“幽梦冷随红袖笛”,“冷”字指冷二郎,这句诗说湘莲和宝琴互相人梦而在梦中相随。这正象柳梦梅和杜丽娘在梦中相遇一样。“香’字谐“湘”字,指湘莲。“游仙香泛绛河槎”则是说工人如牛女会于银河而成婚了。“前身定是瑶台种”:这样的好夫妻前身定是瑶台之金童玉女,“无复相疑色相差”:岂能由于尘世之处境不同对此良缘有所怀疑呢?处境有何不同,看下节自知。此诗未说到二人婚后之事,调子较为欢快。

五 不是冤家不聚头

以上两节是从宝琴的角度来看她和湘莲的关系的,本节再从湘莲的角度来看一下。

四十七回湘莲一出场就和薛家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关系,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他苦打了薛蟠,因而“惧祸走他乡’。薛家一家人恨透了他。薛蟠“睡在炕上痛骂柳湘莲,又命小厮们去拆他的房子,打死他,和他打官司,”薛姨妈“意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幸亏宝钗劝住。

奇怪的是,六十六回湘莲和薛蟠竟结拜了生死弟兄。后来湘莲进京,“先来拜见薛姨妈,又遇见薛蝌,……薛姨妈也不念旧事,只感新恩,母子们十分称谢。又说起亲事一节,凡一应东西皆已妥当,只等择日。柳湘莲也感激不尽。”象这样出人意料的描写显然是重要伏笔。此处写湘莲和薛氏母子亲如家人,又写薛家替他筹办亲事,这不简直象是薛家要招他人赘为婿吗?“又遇见薛蝌”五字也决非闲文,因为他们日后是亲郎舅。

尤三姐自刎后,湘莲大哭一场,“出门无所之,昏昏默默。自想方才之事,原来尤三姐这样标致,又这等刚烈, 自悔不及。”下面的几句话也很奇特:

正走之间,只见薛蟠的小厮寻他家去,那湘莲只管出神。那小厮带到新房中,十分齐整。

此处正写湘莲思念尤三姐,下面就要跟着道士走了。怎么忽然插入这些话写他仿佛到了薛家新房之中呢?这似乎是节外生枝,毫无必要,所以后来的版本把这些完全删去了。现在我们就懂了:这正是暗示湘莲没有做成尤家的女婿,日后却成为薛家的女婿。

下面写湘莲跟道士出家的写法也有深意:

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后回便见。

六十七回开始,有一段类似的话:

柳湘莲见尤三姐身亡,痴情眷恋,却被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竟自截发出家,跟随疯道人飘然而去,不知何往,暂且不表。

这些话显然表明,所说的出家并不是真出家,“将万极烦恼丝一挥而尽”不过是一时激动,否则跟老道出家何必削发呢?既说“不知往那里去了,后回便见”,又说“不知何往,暂且不表”,可见以后还要写他的事迹。既然要写,就必是重要事迹,否则岂非蛇足吗?

甄士隐《好了歌解》中有一句说:“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粱。”旁有脂批“柳湘莲一千人”。这表明柳湘莲日后落草当了山大王。这是在什么时候呢?应是在和宝琴成婚之前。成婚时,一在绿林,一是民家女,因而说“色相差”,上节说,二人婚后在战乱中分离,这显然是湘莲等造反而被朝廷战败。

《红缕梦》主要是写“诸芳”。作者白云:“忽念及当日所月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 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又借石头的话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巾所有之人,……亦令世人换新眼目,……”高续实际上只写了林黛玉一芳,连薛宝钗都写得疲疲塌塌,史湘云、薛宝琴更“一并使其泯灭”了。雪芹在八十回后写宝琴,虽因当时文网有难以下笔之处,但一定会用曲笔写得十分精彩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