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海(原来叫海澄)的屿上村,有两座祖坟,一座墓牌上写着“明太祖冠山耿坊钟公、庄一杨氏墓”;另一座墓牌上写着“冠山祖考妣伶秀钟公、凤珠林氏墓”。而钟宅正是耿坊的后代去开辟的。碑中的耿坊是明太祖时期死的,钟宅的开基祖叫泮儒,是耿坊的三儿子,他(泮儒)到钟宅开基应在成年后。明太祖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如假定1393年为泮儒的成年期(是年泮儒二十五岁),若以此为基准,那么钟宅的历史应该有六百一十二年。屿上这两座墓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重修过的,1984年以来,大陆以及海外的钟氏后裔,几乎都派代表来屿上修缮祖祠和祖坟。
屿上绿油油的稻田地里,还有一座坟茔,墓碑上面写着:冠山始祖考卿进士道器钟先生暨妣太安人慈懿林氏佳城。墓碑上没有记载钟道器的生辰年代,而此墓重修于雍正甲寅年,即1734年是有明确记载的。
离屿上不远的是月边社的祖厝,月边是钟道器传下来的另一支后裔,即第六房。月边祖厝柱子上的诗句清楚地记载着屿上与月边的关系:“×传道器基开屿上,德绍化成派衍月边”,“接屿上旧宗世胄派衍颐粤,启月边新宇本支分张南北”。可以看出化成是道器的第六子,这个祖厝就是六房的祖厝。钟宅人是从六房传下来的,从钟化成到钟耿坊再到钟泮儒,先人一代一代地繁衍,方有今日之兴旺。
厦门的曾用名很多,“青门”、“新城”、“嘉禾屿”等等一大箩筐,而真正以“厦门”之名列入史册乃是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的事。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最主流的说法就有三种:一说为“国家大厦之门”;二说为“大夏之门”,意为扼守中华民族的南门;三说为“下门”的雅称,当地渔民口中的“下门”指的是南边海潮进出之地。当年厦门城是圆形的,***设有四个城门。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福建水师提督衙门移驻厦门。厦门小城后以抗敌荷兰、收复台湾的前线和海外贸易扬名于世,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货船就是在厦门首次将中国的茶叶带回了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