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略谈
一诗
诗之有格律,犹如人之有原则,人不能跨出原则,格律诗亦不能出其格律 。这规矩仿佛封建社会女人要遵从的三从四德,使人生厌,但入乡必随俗,闻一多先生说旧体诗是带着锁链的跳舞,所以有意进入这个舞池的,就必须遵守舞会的旧矩,否则只好不客气的逐出了。关于格律,本来照黛玉的说法“不过起承转合虚实平仄相对之类”,可谓极精练的概括,但对众多初学者而言,此说犹不免予人隔雾看花之感。是以我不揣鄙陋作此文,以期稍解初学者之迷惑于万一。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又律诗实为绝句重叠而来----其关系犹如哥哥牵其弟之手,内容有别,形式一也。故为着篇幅的关系,仅把绝句做一分析;又七绝格律稍复杂于五绝的格式,故若能把七绝格式掌握,就不难掌握五绝的格式了。下面举唐代王翰的那首名作为例,并将其格律附于其右:
蒲桃美酒夜光杯 平平仄仄仄平平
欲饮琵琶马上催 仄仄平平仄仄平
醉卧沙场君莫笑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不难看出,绝句采取的格式是循环往复的形式:首句和次句相对,次句和三句相粘,三句和四句又相对,简单点说就是起承转合了。基本的句式也就两种,一为平起平收(如上诗首句和末句),衍生出平起仄收(如姑苏城外寒山寺);二为仄起平收(如上诗次句),衍生出仄起仄收(如上诗第三句)。
讲起旧体诗的格律,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由此可以看出二四六这三处平仄斟选的重要性。具体说就是,二字为平,四字必为仄六字为平;若二字为仄,则四字必为平六字为仄。这两点不难从上面这首诗里得到验证。但既然说“一三五不论”,是否就意味着一三五处可随意呢,从前朝大量的绝句作品来看,并不是这样的。先看平起平收的类型,有: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如蒲桃一句;二平平平仄仄平平,如春城无处不飞花;三,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一格式要特别注意前四字是“仄平平仄”,亦即首字为仄,则三字用平,这是古人极为常用的一种格式,如故园东望路漫漫(漫字古为平声),古来征战几人回,悔教夫婿觅封侯,每逢佳节倍思亲,独怜幽草涧边生,受降城外月如霜,等等,可以说在唐宋大半绝句中都能见到这种格式的使用,所以有志为格律诗者不可不留心此格。
上面说的都是平起平收的句子,下面再看平起仄收的类型。这类句子素来在押平声韵的绝句的一三五七句处使用,主要有:一,平平仄仄平平仄,如红颜未老恩先断;二平平平仄平平仄,如姑苏城外寒山寺;三,又是前四字运用“仄平平仄”格式的类型,仄平平仄平平仄,如洛阳亲友如相问,旧时王谢堂前燕,锦江春色来天地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时平起的绝句第五字也作仄声,如儿童相见不相识中的不字,却嫌脂粉污颜色中的污(古为仄声)字,等等,本都该作平声的,那么是否出格了?若不算出格,又当如何处理?答复是:这种句子属于拗句,本来诗贵顺畅,既有拗句,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故须补救之。方法是在下句对应第五字处换做平声,上面两句诗下句都是这样处理的,分别是:问客从何处来,何作平;淡扫蛾眉朝至尊,朝作平。还有更出名的例子,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上句碧处拗,下句天字救之,又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舟字救晚字之拗。
再简要说说“仄起平收”的句子,主要有: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双袖龙钟泪不干,惟见长江天际流;以仄(或平)仄平平仄仄平最为常见。
对于“仄起仄收”的句子则有些特别,有:一,仄(可平)仄平(可仄)平平仄仄,这种类型特殊在第三字可仄,相对应后句三字为平声,如:月殿影开闻夜漏 ,水精帘卷近秋河。影声仄,帘声平,正好相对。又如: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二,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这是一类特殊而常用的句式,例如,宫女如花满春殿,行到庭前数花朵,日暮东风怨啼鸟等等,为诗者须灵活用之。
七绝中只有上述的平起和仄起两种句式,把它们弄懂,对于五绝,很容易得出:平起的有:平平仄仄平,平(可仄)平平仄仄,或平平仄平仄(此句式一般首字不作仄声,因不符合仄平平仄等格式;仄起的有:仄(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变成拗句是仄(或平)仄仄平仄)等格式。具体例子很多读者诸君不妨自己去找。
二词
有了格律诗的底子再去填词,舞姿虽未必精妙绝伦,但步子却不至乱了套。看一个简单的例子,白乐天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两句七言(一仄起一平起),两句五言(两仄起),一句三言。想想前头珠峰都上去过,还怕登什么庐山黄山吗?所以只管把上面那些格式套着写就成了。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首句白词作“平平仄”,但后来词家都作“平仄仄”,如刘宾客作“春去也”,温飞卿作“梳洗罢”,皇甫崧作“兰烬落”等;二是上面所谈绝句的一种特别格式“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却绝对不能放入此词,须知诗词虽亲如兄弟,但两兄弟也很少有吃同一锅饭菜的。此句式在多数词牌中都遵循此例,但有些词牌里却需要这种句格,如《青玉案》的下片第三句。
再看一个字数多些的例子,李易安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上下片格律同,不录。)这里有两个七言句(一平起一仄起),四个四言句,前者应该不在话下,后者呢?其实更简单,它们通常都是:仄(可平)平平。《一剪梅》一调上下各三平韵,可网上竟有人认为裳处也要押韵,真是信口开河,使人为之羞也!当然这两处的相连的四字句可以叠韵,如后片末两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使用了这种手法。对于这类简单的词牌,我们看几首古人的作品应该就可以模仿从而熟记了。对于那些复杂一些的,如《兰陵王》《贺新郎》等等,则不妨买本专列词律的书籍,以供平日的模仿学习。
当然有押平韵的词,自也有押仄韵的;可是能开桑塔纳的,终不成换了奔驰就不会开了。顺便罗嗦着说一些六言句的格式,只消看一个例子,稼轩的名作《清平乐》的后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包括了六言句“平起仄起”的两种格式,与七言句其实类似,分析同上,恕不赘述。
讲了这许多,初学者填一般的词都不至于在格律上犯迷糊了。然而有些奇怪的“精灵”趁人不注意时,会钻出来给人捣乱,所以不能不特别指出,以防被它戏弄。这即是领格字。它的定义其实是和人们朗读诗词的语气停顿有关。我们都知道家书抵万金句逗是家书/抵/万金,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但若撞见柳屯田的名作《八声甘州》中的一些句子,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那又应该如何作逗点呢?对于一些并不熟悉词牌的人来说,这类句子的逗点很出人意料,粗划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对字领后面七字,而渐字领后面十二个字,这即是所谓的领格字。此词后面也还有“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喁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句,其中的叹字和想字也做同样用途。一般虚词做领格字的还有“又、便、欲、算”等,实词做领格字的更多,难以列举。这类特殊用法在词中虽不常见,但其作用却至关重要,前人论词多言及之。常见词牌的除上面的《八声甘州》大量使用领格字,小令中《好事近》末句首字,长调中《沁园春》中下片次句首字,《六州歌头》末句首字等也都需要领格字。
附注:一,平起仄起都是依据句子第二字定义的,故“古来征战几人回”虽首字为仄也只能算是平起句,而平收仄收
则依据末字来定义依据末字来定义。
二,“仄平平仄”一格虽在诗句中广泛运用,但“仄平仄仄”也偶尔可见,如“此情可待成追忆”,为诗者须视情况而定。
三,文中诗句全引自《唐诗三百首》,读者可自己详查之。
四,文中并未涉及韵脚的问题,只因笔者好用今韵,于古韵了解甚少。欲从古韵者可自购词谱以研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