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内卷”是最近冒出来的一个流行词汇,想必大家也都比较熟悉,即是指非理性的内部竞争。
也有人说越是优秀的人越选择内卷。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那得看我们怎么看待优秀了,对优秀的追求对个人来讲是超越、提升,从群体的角度来讲就是超过别人,是一种竞争。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优秀是一个从群体角度来对一个人的描述,是一种竞争结果的描述。
在竞争中,为了更优秀(尤其是优秀的标准比较单一的时候),我们就得比别人更努力,甚至是抢跑。这也是教育内卷的基本逻辑,也是“剧场效应”出现的大背景。
在其中,大家都感觉身心俱疲,但是谁又不肯放弃,毕竟躺平是一种无奈之举。每个人都觉得如此似乎有些不对,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在放弃的巨大代价压力下,大家会情不自禁的参与内卷,而且越卷越深。
除非被淘汰出局,那时就只能选择躺平了。所以也有人说,消极的人、无望的人才会选择躺平。当然,躺平也需要资本。
二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绘本《超级乌龟》,倒是有一种内卷的意味,比较深刻的刻画了内卷中个人的行动与感受。《超级乌龟》从经典的《龟兔赛跑》故事出发,演绎了乌龟赢得赛跑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及其感受。
1.成为偶像
乌龟比赛胜利后,观众们都沸腾了,一时间将乌龟称为“超级英雄”,而原来善于奔跑的兔子早被人们抛之脑后,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因为大家只看所谓的结果,只想有些“噱头”,人们纷纷称赞乌龟,其成为热议的话题,成为人们竞相模仿、宣传的形象,这让乌龟有点不知所措。
2.遭遇反差
偶像的形象已然成为他者把玩的事物,与实际原型乌龟其实没有了多大关系,也不由乌龟所掌控。但问题是,乌龟从现实中爬进了被偶像装点起来的世界,一下子遭遇到了巨大的反差,实在有点对不起在偶像世界里狂欢的观众们给予的关注与期望。
3.弥合期望
在群体性的压力下,乌龟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抬不起头来。他也不想让人失望,不想让大家追捧的超级英雄成为一个笑话。于是乌龟开始想尽办法来进行锻炼、提高自己的速度,以让现实中的自己符合大家对超级英雄那种快的需要与期望。由他卷而内卷,从此开始。
4.内卷效应
起初,乌龟从早到晚地坚持训练,速度渐渐快了起来,这不仅得到了一旁观众的认可,“哇,真不愧是超级乌龟!”而且自己也相当满意。于是,这更加激发乌龟更加刻苦的练习,不管酷暑与寒冷,不论白天与黑夜,乌龟的生活里逐渐只有了一件事,那就是想尽办法、刻苦练习以让自己更快、更快。从此内卷的越来越厉害。
5.内卷困惑
内卷的日子其实收获的不仅仅是别人的掌声,而且还有身心的疲惫,更重要的是与内在自我的撕裂。乌龟这个时候就在想,我要是能好好休息一天多好啊!“他希望能像以前那样悠闲地散步。”
这种“快”的日子乌龟越来越过不下去了,每当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都感觉自己又老了一千岁似的。这一切是自己想要的吗?还是别人想要的?
但当兔子再次挑战的时候,乌龟紧张了、焦虑了,连睡觉都不踏实,万一输了怎么办?虽然不想过快的生活,但是一旦有竞争了还是不想输,不想放弃已经拥有的鲜花和掌声。
6.回归自我
不过兔子的再次挑战让实在又累又困的乌龟输了,这次鲜花和掌声戛然而止,乌龟就像当初的兔子一样孤零零的一个人,也有些深深的失落。观众的鲜花和掌声这次投向了胜利者兔子,于是这次只剩下孤零零乌龟一个人。恰恰是没有观众,乌龟终于回归了自我,过起了自己慢悠悠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
三
乌龟可以回归自我的“慢”性,从内卷中抽身而出,人可以吗?要解决这个问题至少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作为社会性动物而存在,如何不受他人影响?
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注定了我们始终与他人处在互动与联系之中,人与人之间也时刻相互影响着。在《人类存在的意义——社会进化的源动力》中作者就指出人类物种特有的性状之一是“我们对他人抱有强烈甚至偏执的兴趣”P28,另一个“是对最初归属的集体有着强烈的本能性冲动”P28。
内卷产生于内部的竞争,产生于想要超过别人,在这种竞争中水涨船高,大家最后都会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在内卷中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求群体认同和效能感,而这又作用于自我认同。我们最终没办法摆脱群体性压力,我们总需要表现出别人期望我们所是的样子。就如同乌龟一样,我们不能让别人失望,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快”起来,然后“卷”起来。
所以我们没办法不受他人影响,只要我们处在“卷”环境中,我们就会跟着“卷”起来。一旦“卷”起来,我们便没有办法脱身,除非如乌龟一样被竞争下去,丧失了群体的注视,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消极的躺平,也算是回归自我了。但是,这绝不是主动而为能成的,而是被动接受的结果。
2.何谓自我?
乌龟的自我是“慢”,当然这是我们人类界定的。那么我们的自我呢?我们的自我是什么?我们怎么认识自己的自我?然后才是如何回归自我?这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延续上一个问题,人作为社会性存在,自我与社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我看似只与“我”有关,实际上更与他者相关。因为“我”是相对于“你”和“他”而存在,如果没有他者,“我”也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自我与他者紧密相连,自我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这一点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有丰富的论述。
由此可见,自我本身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行动中不断建构出来的,并不像乌龟的“我”性那么明显、固定,这给我们回归自我带来了麻烦,也容易让我们在内卷中迷失自我。
最后想说,从内卷中抽身而出并非易事,主动而为更不可能,除非是被动出局继而选择躺平。所以,破除内卷主要需要从外部下手,比如体制、机制、政策、文化等因素来制约、改变内卷的生态,否则个体只会在其中越卷越深,或者被动出局选择消极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