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说木叶教案【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

说木叶教案【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选入了林庚先生的《说 木叶 》一文,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1

一、教材特点和重点分析: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任务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首,先让学生独自分析,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学难点:

1、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预习:

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2、结合课后练习一预习课文。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诗歌导入,提出疑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诗,可是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我有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著名学者林庚的《说?木叶?》中寻寻答案。(板书题目)

(二)分析课文,理解观点

1、在概念上说,?木叶?是意思?

明确: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相同。那么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出现单独的?树?但为何单单几乎没有?树叶?一词呢?因为只要是?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这三个小问题是一个承接一个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显)

2、?木叶?不简化为?叶?,这就说明了?木?和?树?在艺术形象领域是不同的。古代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木?,那么?木?肯定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魅力。我们先来了解?树叶?和?木叶?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树叶?:因为?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树是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叶子的。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树干,很少想起叶子。?叶?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请学生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一步形象化理解?木?与?树?的不同。)

3、既然?木叶?含有落叶的因素,那么?落叶?与?木叶?的意味是一样的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那么,?落叶?与?木叶?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即便是?黄叶?也是在蒙蒙的阴雨中湿润的落叶。而?木叶?则是有落叶微黄的颜色但又必须是干燥的。

4、?木叶?和?落木?有怎样的不同呢?

明确:?落叶?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虽然?木叶?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现在我们就能解开刚上课时提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疑惑了。那么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木?的艺术形象。

明确:?木?是含有落叶的因素,在颜色上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感觉很干爽的,意境空阔。

(这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的提炼,只要把握住这些基本的信息。学生就能明确?木?在艺术形象领域与?树?的截然不同的意味。进而能够明白意象的把握对诗歌的分析与鉴赏有着怎样的作用。)

教师小结: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句式?、?繁简?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严谨的态度。树,是我们常见的客观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状,有颜色等属性,但当诗人把它写进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志趣,那么树就不再是物象,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绪,经过情感提炼和艺术创造,于是选择?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诉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

(三)文章启示,纠正误区(教师提醒)

看了这篇课文,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认为是写疏朗的清秋,刚刚发下来的《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小整合》也对常见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绍。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

(四)课外延伸,训练能力(课后练习二结合补充材料)

1、先请学生谈谈对梅花品质的认识。

2、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导学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点,从?凌寒?、?暗香来?等词体会梅花的高贵品格。

3、请学生自主分析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比较?梅?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的所表达出的不同品质和情感。

(五)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籍和上网再找一些有关?梅?的诗歌,结合补充材料上的诗歌,写一篇对?梅?意象的分析和鉴赏的随笔。(这个单元学习文化随笔,可以让学生尝试)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