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诚信的古诗5首
有关诚信的古诗有:宋·王安石《商鞅》、三国·曹植《君子行》、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唐·李白《酬崔五郎中》,唐·元结《自箴》等。
1、宋·王安石《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白话释义: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商鞅就很讲信用,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你们这些变法的反对派怎能随便指责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顺利推广?
2、三国·曹植《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白话释义: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3、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白话释义:有远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
4、唐·李白《酬崔五郎中》
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白话释义: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5、唐·元结《自箴》
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白话释义:你如果是道德完美,一定是忠诚、耿直的人。
扩展资料
诚信名词概述
《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 雄 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华 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 叶适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 吴兴 李公 ,以诚信质直事 孝宗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诚信
2.关于诚信的古诗1、商鞅
宋代: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译文:从古以来统治人民在于信诚,一言为重百金为轻立法严明。现今的儒士不可任意诋毁商鞅,商鞅能使法令政策坚决施行。
2、唐诗纪事·卷十八
唐代:李白
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
译文:纵然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3、述怀
唐代魏徵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译文: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
4、侠客行
唐代:李白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译文: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5、君子行
三国:曹植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译文: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3.关于“诚信”的七言绝句古诗词有哪些1、一诺要之不可轻,古人於事贵能行。
若还行得方为诺,不尔徒言未必诚。——宋.张九成《论语绝句一百首》
2、到官只是推诚信,终日兢兢幸无吝。
丞相知怜为小心,忽然奏佩专城印。——唐.薛逢《镊白曲》
3、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先秦.屈原《九章之七》
4、暖气来时柳眼新,一场冰雪更愁人。
要知真宰无诚信,取次东风未是春。——宋.李觏《雪中赠柳枝》
5、诚信之言是道根,出门句子要区分。
溪山到眼知惭愧,莫学丛林饱见闻。——宋.释智愚《送信禅人》
4.关于诚信的诗句 要古诗的看夜宴了吗? 现代葛优说过:“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 东汉王充讲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
近代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弘一大师说过:“内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诚,乃立于天人合一与性善论之上,无道乃诚也。”
西方人说: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中国人说:无信不立。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乐府诗集》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李白 凡作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明·袁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5.关于诚信的古诗有哪些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2.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3.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4.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 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5.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6.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7.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8.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 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9.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 精诚:真诚。 亏:亏蚀。
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10.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 诚:真诚。 感:感触。
真诚能感动一切。11.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12.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13.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14.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
明·洪自诚《菜根谭》 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15.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
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16.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窃:谦指个人的意见。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清·顾图河《任运》 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
17.神莫神于至诚。宋·张商英《素书》 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
18.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通书》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
行(háng):职业,事务。19.君子乾乾不息于诚。
宋·周敦颐《通书·乾坤益动》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强不息。君子为达到至诚而自强不息。
20.感人以诚不以伪。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诚:真诚。
伪:虚假。以真诚而不是以虚伪感动别人。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
21.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不苟》 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
22.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 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
23.至诚无息。《礼记·中庸》 真诚是没有止境的。
永远以真诚自勉。24.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修学:研讨学问。杂:杂乱。
为事:干事情。25.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 刻薄:冷酷无情,不厚道。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
26.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虚名:空头的名声。做事要踏实认真,不可追求空头的名声。
27.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澜《古谣谚》 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28.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新唐书·陈子昂传》廉:清廉。
贪:贪污。信:诚实。
疾伪:痛恨虚伪的行为。疾:憎恨,厌恶。
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29.天不容伪。
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30.巧伪不如拙诚。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31.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32.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汉·荀悦《申鉴·俗嫌》 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卓越的人不追求虚。
6.关于诚信的古诗名句有哪些1.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战国思想家
2.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战国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论语
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约翰雷,英国学者
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德国诗人
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佚名
7.有关诚信的诗句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行为。恒:恒心。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读书录》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10.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大的真诚。金石为开:像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扩展资料:
中西方诚信不同的地方:
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在诚信之道上,不同之处有:“原善说”与“原罪说”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儒家认为人类生而具有善性,具有仁爱的“良心”,只要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求得诚信之道,认为诚信源于人类的“良知”。
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建立在“原罪说”的基础之上,基督教认为人类生而有罪,所以种种灾难随着原罪而来到人间。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万物的终极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类道德的最终根源。
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认为,我们“只有照着信心而生活,而且我们只能够这样做,以我们的信心与祈祷,盼望那给我们以信心之上帝会帮助我们。”他认为信仰源于神。
奥古斯丁以《圣经》中的“诚信即智慧”为根据,宣称信仰既高于理性,也高于知识,只有信仰才能给人类以真理,使人类道德完善。
参考资料:
1,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出自宋代:王安石《商鞅》
白话文释义: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商鞅就很讲信用,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你们这些变法的反对派怎能随便指责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顺利推广?
2,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出自唐代: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白话文释义:有远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
3,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出自唐代:李白《酬崔五郎中》
白话文释义: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4,但见丹诚赤如血, 谁知伪言巧似簧。——出自唐代:李白《天可度-恶诈人也》
白话文释义:看上去是一副诚心诚意的样子,谁料到好听的言辞全是假话。丹诚:丹心,赤诚之心。巧如簧:指表面动听而实际虚伪的话。
5,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出自唐代:李白《侠客行》
白话文释义: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
9.有关“诚信”的整首古诗有什么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出自唐代名臣魏徵的代表诗作《述怀》全诗***二十句,一百字,是一首言志抒情的古诗。
全诗描述了魏征献计唐高祖,自告奋勇招降李密旧部。其间路途艰险,但魏征报唐高祖知遇之恩的心更切。
译文: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
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
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
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
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艺术特色:《述怀》是唐代名臣魏徵的代表诗作,全诗***二十句,一百字,是一首言志抒情的古诗。全诗描述了魏征献计唐高祖,自告奋勇招降李密旧部。
其间路途艰险,但魏征报唐高祖知遇之恩的心更切。这首《述怀》还保留着前代古诗的影响,不带韵律的表达方式,充分抒发魏征个人的情感,用典虽多但丝毫无堆砌之感。
赏析: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在这之前的胸襟怀抱。
那时候作者先后投到元宝、李密帐下,自以为胸有珠玑,频频向故主献策,但都不为故主所用,很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纷扰,各地豪强并起,争夺天下。
正是投笔从戎的时机,与其做个刀笔之吏,还不如从军,谋定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后汉书·班超传》:“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纵横句,魏徵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纳,反被其耻笑为老生常谈。颇有苏秦不得志时的情景,英雄无用武之地。
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充满了转折之意,表明了自己虽然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依旧还在。“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遇到明主,颇受唐太祖重用,为报太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潼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断为李渊献策,并义无反顾去实现这条计谋。
“驱马”表达出作者奉命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
“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
“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
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
“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对未知危险的恐惧,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实的展现了人性,更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观、价值观。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
魏徵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着这一主张。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