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讽刺女子浓妆的诗句

讽刺女子浓妆的诗句

讽刺的是郭沫若。

七律 刺郭

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

曾闻召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圣词。

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

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支。

此诗在文革中已经流传开来,其真实作者无从查考,但人们一直传说是梁漱溟先生所作。梁老在世的时候曾予以否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首诗是不是梁漱溟先生所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表达出了民众的心声,发泄出了民众的情绪。

在上个世纪,和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一样,梁漱溟先生敢说话,孤胆傲世,是一位国***两党都不太喜欢的人物。三十到四十年代,毛泽东已经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老区农民运动中“打土豪,分田地”已经是一种热潮,但梁漱溟、晏阳初等却热衷于乡村建设运动。1936年上半年,朱其华在上海出版《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代表***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痛批梁、晏的乡村建设运动为“改良主义”,说“乡建”既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也难以达到驱逐倭寇的目标。

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梁、晏的认识变得中和了一些。特别是通过许多风浪的考验以后,一些不偏不倚的知识分子开始受到人们的好评。正如李兴濂之介绍,梁漱溟所做评论郭沫若的诗,是相当够意思的。

我们不知道梁漱溟是什么时候做的这首诗,也不知道当年郭沫若在世时是否见到这首诗?但我们清楚的是,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郭沫若虽然在南征途中加入了中国***产党,但他一直是一个待价而沽的角色,说好听一点叫做择善而从。遗憾的是蒋介石给他的位子小了点,只有到了***产党建国以后,郭沫若才扬眉吐气,和茅盾(曾被追认为1921年的***产党员)、巴金(无须另外提名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等,成为中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

知识分子在乱世时总是要献计献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