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是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的特色建筑。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人行空间的建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贝尼亚普库尔地方,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eranda。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也使用这种外廊结构的建筑,称之为店铺的公***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
后来传入中国华南地区后开始称为骑楼。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由从东南亚返乡的琼籍商人所建。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在厦门的部分街道,由当地侨商所建。
骑楼的建筑特点
骑楼楼体以2到3层为主,为适应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遮避烈日风雨,在建筑首层置贯通的人行道,骑廊,相当于欧洲的拱廊,可全天候穿行其间。在闽语方言圈中,东南亚华侨称之为五脚基,台湾称之为亭仔脚,宽度多在1.8到2.5m左右。
骑楼的结构形式有砖混、砖木、局部桁架等多种。承重墙多为大尺寸厚砖墙,墙基为石砌,内隔墙为较薄的砖墙或板墙。地面多为水泥面层,间有地砖或木地板;屋顶采用传统瓦坡顶与近代平顶组合的方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