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能文能武,南宋最硬核“古惑仔”辛弃疾,为何最后郁郁而终?

能文能武,南宋最硬核“古惑仔”辛弃疾,为何最后郁郁而终?

说起辛弃疾,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位伟大的词人,写出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既有描写江南美景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也有表现沙场征战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的诗词中,既有柔情似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有有表现自己报国无门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看了这些风格迥异的诗词,人们不禁要问,辛弃疾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下面我们就来走近这位大宋第一硬核”古惑仔“,战地诗人——辛弃疾。

我们通常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来形容一个人能文能武,当然,这样的文武全才并不多见,比较著名的有王阳明,郭子仪等人,而辛弃疾也绝对可以算上一个。

辛弃疾的故事可以从绍兴三十一年说起,那一年,金人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侵,南宋人民奋起反抗。当时只有21岁的辛弃疾召集起两千人的队伍加入了耿京的义军。当时辛弃疾虽然很年轻,但是作战勇猛,有勇有谋,精通兵法,很快就成为耿京义军的栋梁。

这个时候的辛弃疾,虽说是义军首领,但却是民间组织,没有军籍,更像是一个带着几千小弟的“古惑仔”,跟着耿京这位大哥,凭着一腔热血保卫家园。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奉命南下和南宋朝廷联络,谁知军中出了一个张安国的叛徒,杀了义军的带头大哥耿京,投降了金人,并且因此被封官重赏,山东义军溃散。

听闻消息的辛弃疾并没有选择脱逃,而是带领五十几个弟兄冲入几万人的敌阵,把正在享福的叛徒张安国捆走,不远千里,押送回南宋朝廷,交给南宋皇帝正法。这么玄幻的情节,可以说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但这却是辛弃疾创下的奇迹,他也因此一战成名。

辛弃疾表现如此亮眼,按理说南宋朝廷应该重用他,让他领兵对抗金军,但是宋高宗却只给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职位,这么一个地方小官,跟当时辛弃疾如日中天的名气是很不匹配的。

宋高宗赵构很欣赏辛弃疾,夸他“少年英雄”,为何却不委以重任呢?首先是辛弃疾的身份比较尴尬,他是一个“归正人”,来自北方沦陷区,其忠诚度受到一些人的质疑。还有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金国任职,这样一来,他就很洗清其归正人的身份歧视了。

身份尴尬还只是一个方面,辛弃疾激进的主战思想也和当时的主和派相左。南宋朝廷苟安一隅,大多数官员为了自身利益主和,激进派的辛弃疾自然是受到排挤,所以南宋朝廷没有让他领兵,而是派他去当地方官。

于是辛弃疾开始了他的调任之路,徐州,江西,湖南,哪里比较穷苦,哪里有匪患都派辛弃疾前往,而辛弃疾又总能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半年时间把涂州这样饱受战火摧残的穷地方治理得蒸蒸日上,三个月肃清江西匪患……据统计,辛弃疾调任近40次,每一任官职长则两年,短则几个月,他成为了南宋朝廷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淳熙七年,辛弃疾得到皇帝的允许,在湖南创立“飞虎军”,成为长江边境最勇猛的军队,金兵听了也退避三舍。但是由于军队扩充太快,超出预算比较多,第二年辛弃疾就被弹劾罢官,闲居二十年。

虽然辛弃疾后来被南宋朝廷重新启用,但仍然没得到重用,而且那时候辛弃疾年事已高,抗金梦想化为泡影,最后只能郁郁而终。

在闲居的日子里,辛弃疾写下了不少表现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读书感悟的诗歌,世间少了一员猛将,却多了一个文豪,这对辛弃疾来说,是郁郁不得志,报国无门,但后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