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通往何方诗句

通往何方诗句

? 王勃是神童。他的神,不仅是聪明,而且还早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哪像不到20岁的人写的?短短两句诗、10个字,境界宏大,格调豪迈,乐观豁达,情感跨越了时空,温暖和激励了无数离子。

? 其实,遍览王勃的送别诗,如此豁达之作极少,大多低沉悲切,这和他的人生际遇分不开。

? 1,从“奇才”到“歪才”

?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16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幽素科,唐朝科举制科目之一),得到了“朝散郎”一职,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命官。这之后,他才思泉涌,写了一篇《乾元殿颂》,大拍高宗马屁。文章绮丽惊艳,高宗得知文章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连呼“奇才”。

? 朝散郎毕竟是个闲官,主考官见王勃如此有才,就把他介绍给沛王李贤,当了沛王府修撰。王勃很讨沛王欢心,渐渐就不知高低了,毕竟年少气盛。有次,沛王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为沛王助兴,写了一篇500字的檄文《檄英王鸡》,声讨英王的鸡。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可称骈体文中的精品。但文章写得再好,如果矛头指错了,当然就有了麻烦。不会说话的鸡无故挨了一通损,可皇上不干了。高宗看了此文很生气,认为王勃是歪才。高宗觉得,二王斗鸡,你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也就罢了,反倒作檄文(古代属于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之类的文书),夸大事态,挑拨离间,应该逐出王府。王勃无奈,伤心地去了蜀地。

? 2,“心事同漂泊,生涯***苦辛”

? 《别薛华》是王勃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一带)写的:

? 送送多穷路,

? 遑遑独问津。

? 悲凉千里道,

? 凄断百年身。

? 心事同漂泊,

? 生涯***苦辛。

? 无论去与住,

? 俱是梦中人。

? 薛华是王勃的老乡兼好友。那日,薛华远行,王勃相送。他要去的地方可能又偏又远吧,所以王勃一开头就说“送送多穷路”,“送送”就是来来回回、送来送去的意思,可见恋恋不舍。为什么?因为未来“多穷路”。这两句借送友远行,也喻世路艰难,语义双关。后面四句,写友人也写自己:未来的路(也包含人生之路)很远,可能命途多舛。结尾两句,写各自要承受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不论咱们各自远行到何方,彼此的梦里都会有你我。

? 当时王勃在蜀地,心情不佳,这首诗发泄了他不满现实、感叹人生悲苦的情绪,也表达了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王勃是山西人,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当然也是山西人。两个在异乡的同乡人,还要你送我、我送你的,这就是“心事同漂泊,生涯***苦辛”,个中凄苦,非旁人可理解。

? 这首诗写得惨惨淡淡,读者以为他俩今生难再见。哪想,他们相隔时间不久就又见面了。但咱们没见到二人的见面之喜,只看到了王勃的一首诗《重别薛华》,可见是重逢不久又分开了:

? 明月沉珠浦,

? 秋风濯锦川。

? 楼台临绝岸,

? 洲渚亘长天。

? 旅泊成千里,

? 栖遑***百年。

? 穷途唯有泪,

? 还望独潸然。

? 这首诗写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上一首写于绵州,这首写于成都。

? 好友再相见又再别离,才华横溢却不得不在异乡飘零,王勃的心情可想而知。他表面写景,同时把自已(也包括薛华)喻为明珠沉于泥塘(“明月沉珠浦”),愤懑溢于言表。放眼望去,楼台绝岸,秋水长天。想当下,旅途漂泊千里;看将来,眼下的凄惶情景,恐怕要陪伴一辈子了。结尾两句,他已经难以自控,“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未来的旅途(也含人生旅途)只有泪水相伴了。

《别人》(四首)也是王勃在蜀中的伤心之作。这几首诗不是在一个地方写的,送别之人也不同。现选二首做鉴赏:

? 其一

? 久客逢馀闰,

? 他乡别故人。

? 自然堪下泪,

? 谁忍望征尘。

? 其二

? 江上风烟积,

? 山幽云雾多。

? 送君南浦外,

? 还望将如何。

? 在异乡,王勃自己本就是客人,还要送人别离,心里肯定更别扭,所以在蜀中3年里写的送别诗,大都低沉悲伤。

? 送别亲人或朋友,肯定会悲伤,但王勃年纪轻轻,很多送别诗里却透着超越年龄的身世之感,不是一般送别诗所能比。

? 3,“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也是王勃流落蜀中之作,时间是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

? 其一

? 江送巴南水,

? 山横塞北云。

? 津亭秋月夜,

? 谁见泣离群?

? 其二

? 乱烟笼碧砌,

? 飞月向南端。

? 寂寞离亭掩,

? 江山此夜寒。

 两诗合着看,能了解个大概:送客的地方是巴南江边的津亭,时间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友人要去哪里?遥远的塞北,所以才有两人的惜惜相别。

 两首诗,第二首更好,没有伤离别的字句,但每个字构成的环境,却凄清无比。在江边送走朋友后,王勃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心情寂寂。“乱烟笼碧砌”,写烟用“乱”字,形容夜雾弥漫,也写诗人心情的迷茫。“飞月向南端”,一个“飞”字,既写时间推移之快,也有聚散匆匆的感觉。“江山此夜寒”,“寒”字是全诗点睛之笔。正因为朋友远走,诗人才顿觉天地之“寒”。一片离情,都由“寒”字托出。

? 秋夜,江边,这样的送别本来很怅惘,但却被王勃很自然地融入月景里,离别的伤感从每个字里透出来,又不着痕迹。这种空灵之美,直到多年后的王维诗里才常见。

? 4,“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 王勃的送别诗也不都是低沉哀伤。相比他在蜀中写的送别诗,这首《送卢主簿》则积极多了:

穷途非所恨,

? 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

? 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

? 分袂忽多违。

? 东岩富松竹,

? 岁暮幸同归。

? 诗的前四句写与卢主簿的交往,卢主簿“穷途”也罢、“虚室”也罢,似乎都不大在乎,王勃的敬意油然而生。后四句写送别,开阔豁达。王勃期待着“岁暮”与卢主簿相会于东岩松竹之下,并肩前行。这里的“松竹”,既是长安东岩的实景,也含有诗人的自勉,像松竹那样。

? 这首诗能乐观向上,是因为诗写得早,是王勃在长安时写的。

? 《白下驿饯唐少府》也是王勃早年写的,虽是送别,但一点也不悲切:

? 下驿穷交日,

? 昌亭旅食年。

? 相知何用早,

? 怀抱即依然。

? 浦楼低晚照,

? 乡路隔风烟。

? 去去如何道,

? 长安在日边。

? 当时王勃在白下的驿站(白下,现属南京)送远赴长安的唐少府。诗的头四句写与唐少府的交往,他认为,相交不一定要多早,三观一致即可。后四句写别离,朋友走后,风烟相隔,但“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去吧去吧,不用再说什么了,你去的地方,是太阳那边),意为前途光明,以此勉励友人。

? 王勃年少成名,在遭遇斗鸡檄文风波之前,他眼里的未来,一定是一条宽广的大道,是为他这样的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铺设的。所以,他诗里的离别,没有愁苦,只有勉励,所以他才能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样温暖又励志的诗句。

? 王勃流传下来的诗有80来首,写别离的有16首,所占比例不多。其中去蜀中之前在长安的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都昂扬向上,天宽地阔,大气磅礴。

? 5,“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 被逐出沛王府这件事,对王勃来说是致命的。从此,乐观、豪放渐渐变成了凄苦、忧郁。

? 被贬到相对荒蛮地方的古人多了去了,杜审言被贬峰州(今属越南)、王昌龄被贬龙标(今在湖南怀化一带)、柳宗元被贬柳州(今广西柳州)并客死他乡、刘禹锡被贬湖南广东重庆20多年、苏轼被贬海南,但也没见他们愁苦得如何如何。

? 但王勃不一样。他家境优越、家传深厚,爷爷王通是隋末唐初大儒,学生遍及各地;他是神童,年少即入朝为官,一帆风顺。所以,他受不了挫折。

《秋江送别》(二首)是王勃在蜀中写的,其中一首如下:

? 归舟归骑俨成行,

? 江南江北互相望。

? 谁谓波澜才一水,

? 已觉山川是两乡。

? 客中送客,异常伤感。此诗同时以江水、归舟等意象来表达别情和乡情,感情深沉绵长。王勃说,由于离别,仅仅是一江之水,却隔成了两个世界(“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感动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由此,这两句诗也成千古名句。

? 看王勃的这两句诗,忽然想起王昌龄的两句诗。

?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50岁的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龙标远在湘西,当时是很荒的地方,王昌龄在这里一住就是8年,迎来送往,写了不少送别诗。

? 和很多诗人不同,王昌龄的送别诗,悲伤的句子少,胸襟更豁达,能给人力量。比如他在任龙标尉期间写的《送柴侍御》:

? 沅水通波接武冈,

? 送君不觉有离伤。

? 青山一道同云雨,

? 明月何曾是两乡?

? 诗里说,流过龙标的沅江,也流到武冈,两地有沅江相连,我们其实并未分别。青山绿水一路相连,我们***沐风雨;一轮明月同时辉映你我,我们又何曾身处两地?风雨相同,明月与***,人在两地,情同一心。“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十四个字能展现如此博大的胸襟、如此温暖的宽慰,冠绝古今。

? 王勃的“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其意思和王昌龄的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正好相反。王勃说,别看仅仅是一条江水,就把我们隔成了两个世界。王昌龄说,不论多远,我们同饮一江水、同在明月下,这等于没有分开啊。

? 两组名句各有千秋,但我更喜欢王昌龄的。

? 6,“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他的一个朋友在虢州(今河南西部灵宝一带)公干,给他谋了虢州参军之职。这期间,有个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就杀了他。王勃因此犯了死罪,幸遇大赦,保住一命。不过也有说王勃藏匿官奴一事,是与王勃有过节的人下的套。

? 王勃的死罪免了,但他父亲却受他牵连,被贬到偏远的交趾(今属越南)。

? 王勃出狱一年多后,朝廷恢复他的旧职,但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去赴任。老爹受连累被贬遥远的交趾,王勃万分自责和羞愧,说什么也得去看看老爹啊。

?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天,王勃从洛阳沿运河南下,一路奔波,到第二年春夏才到交趾县见到了老爹。在去探望老爹的途中过南昌,他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诗及序。

? 王勃返程时正是夏天,南海风急浪高,王勃过海时不幸溺水,惊悸而死,时年27。

? 王勃有一首古体诗《落花落》:

?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 绿叶青跗映丹萼,

? 与君裴回上金阁。

? 影拂妆阶玳瑁筵,

? 香飘舞馆茱萸幕。

?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 落花春正满,

? 春人归不归。

?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 落花春已繁,

? 春人春不顾。

? 绮阁青台静且闲,

? 罗袂红巾复往还。

? 盛年不再得,

? 高枝难重攀。

? 试复旦游落花里,

? 暮宿落花间。

? 与君落花院,

? 台上起双鬟。

? 这首诗写花落的场景,实际上是写自己,用落花象征自己,人生的感慨(伤感)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 有人说这是王勃的临终绝笔,说得挺吓人,好像要自杀似的。这首诗是他出狱后写的,应该写于674-676年间的某个春天。经这次打击,王勃似乎更灰了,从内容看,诗里透出的春天虽美好但人却年华老去(其实才二十几岁,哪跟哪啊)的春伤之感,确带有厌世的情绪。即便王勃后来没有溺水英年早逝,恐怕也不一定能走出这种青春已逝、无心向前的情感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