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泊宅编》中记载到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
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东坡笔记》有此事后来的一些记述------琴操一阙谢东坡歌,“我也不愿苦从良,我也不愿乐从良,从此念佛向西方!”琴操大悟,即日在玲珑山的别院出家,削发为尼。宋人笔记《枣林杂俎》中写到"琴操年少于东坡,和诗人有过一段忘年情"此书中的一笔带过,在元代就被人写成了戏曲加以传唱,也就有了后来的《眉山秀》和《红莲债》!
琴操作为一代才女,虽受到了当地父母官苏东坡的宠爱,但终逃不了红颜薄命的厄运,出家于玲珑山,且有了“琴操参宗”的典故。
琴操在玲珑山某尼估俺研读佛理,并将心得写下,寄与杭州城中的苏东坡。一位是出身低微却极有天赋的才女,一位是天性浪漫、不拘小节的大诗人,成为了知交。在宦海中几经沉浮的苏东坡,早已将人世看透,但却冲不破世俗枷锁,无法和心爱的人厮守。为了造访出家修行的琴操,苏东坡邀得好友黄庭坚、佛印禅师,一行三人,曾数次前往玲珑山。后来,琴操听到诗僧参寥带来了苏东坡被贬至南海瞻州的消息郁郁而终,年芳仅有二十四岁。垂暮之年的苏东坡闻讯面壁而泣,说了一句话“我害了她”。一代红颜才女早逝,避免了一个妙龄少女在古佛青灯之间渐渐老去的残忍。善哉?悲哉!
民国时,郁达夫、林语堂和潘光旦同游玲珑山,翻遍八卷临安县志却不见有关琴操记载。气愤的郁达夫作诗叹道“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林语堂拿来一本《野叟曝言》,提议说到“潘光旦研究冯小青,我喜爱李香君!达夫和琴操也算的是同乡,琴操墓的修整就理应郁兄来操办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只因琴操一朝为妓,终入不得正史。痛感玲珑山墓冢荒鄙怎能配上这个前朝的美人,数代文人墨客因此冢而拜访玲珑山,墓碑也几度重修。琴操因东坡而得到代代文人的怜惜,玲珑山也因有琴操而千古闻名。
玲珑山在杭州西,临安县境内,山小但很精致!玲珑山的旧迹很多,唐代古刹卧龙寺在宋时香火还很盛。昔年琴操上山时,要过南天门。这是唐朝就有的山门,上有楼阁,下通行人,有石门可开启。这景致早已湮没,遗存的只有一方后人题刻的“玲珑胜境”,还有东坡手植的学士松了。“九折岩”三个字,据说是东坡的醉书。当年琴操就从这方岩壁后拐过去,消逝在绿树中。山路不长,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不知道琴操又如何想呢?她这一步过去,就和红尘隔绝了,她抛得下世间的繁华和心中的情愫吗?
琴操出家后,前两年苏东坡、黄庭坚还有佛印和尚经常来玲珑山,和她品琴论诗。早些年,这里还挖出这三个人的石像。修行也许太孤寂了,让一个少女,在古佛青灯之间渐渐老去,是何等的残忍。这也是苏东坡和琴操故事中,最令人遗憾的地方。但结局无法改变。诗人和歌妓的相识,是一段夙缘,苏东坡一次次踏马玲珑山就是这一段情感觉的注释,一直到两年后的一天。两年后,苏东坡离任北上,看着诗人越来越远的背影,琴操的心扉也渐渐关上了。任凭风吹裙椐,她的双眸已经被泪水模糊了。琴操在进入玲珑山八年后,听到被朝廷勒令还俗的诗僧参寥带来的消息,苏东坡已被贬至南海中的瞻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了。薄暮中的琴操茫然若失,不出数月,郁郁而终。时年不过二十四岁。垂暮之年的苏东坡,听人说起琴操的死讯,面壁而泣,说了一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我害了她。这句后流传,没有文献记载的话,也符合后人理解中,一生风趣的北宋诗人苏东坡的形象。
苏东坡最后一次见到琴操,是在他离开杭州前。那是个草长莺飞的四月,苏东坡策马狂奔,他回首时有着忧伤的一瞥。这个眼神在琴操的心中铭刻了一生。而那一个裙裾飘飘,抚琴而歌的北宋少女琴操,她曼妙的手势,和那空谷琴声一样,烙在诗人苏东坡和后人的怀想中,就象那个民国情种郁达夫。
诗人苏东坡,后来玲珑山琴操修行处,重葬了这位红颜知已,并自写了一方墓碑。琴操墓到宋朝时,已淹没在荒草之中,乡人捡到东坡的题碑,就重修了一次。民国年间,诗人郁达夫寻访时,又只剩下“一坡荒土,一块粗碑”,上面刻着“琴操墓三个大字”了 。郁达夫所见的墓碑,已非东坡所书,而是明人重修的碑碣。十几年前重修琴操墓,找到这块已被当作铺路石的残碑。郁达夫见到的菜地里。那块记述东坡和琴操事的碑石,则踪影全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