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代女词人张玉娘为思念进京赴考的未婚夫,而写下的《山之高》。这些句子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她表达思念的方式非常独特:不动声色,尤其“悄悄”二字,将女子的甜美与娇羞,不着痕迹地融进了诗中,总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一个浪漫美好的画面,也就是老舍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一个女子的脸红,总是胜过一大段对白。”
那么,我们就来讲讲这位宋代才女张玉娘。
张玉娘,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她自幼就饱读诗书,是个才高聪慧的女子。尽管身为女儿身,但文学造诣一点也不亚于当时叱咤文坛的优秀男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大多数才女是有一定文采的,但她们写出的诗文多少都富含闺阁气,读起来还是觉得有些不够大气,可张玉娘的作品风格并不局限于这些,题材非常广泛,对作品风格能做到灵活运用,要比其她才女更胜一筹。
在她所写的诗作当中,不但有儿女私情,也有风景奇遇,甚至,还有出军情国恨,可见,她是一个聪慧非凡的大才女。就连与之齐名的李清照,与她相比,也稍显逊色。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非凡女子,却只走过了二十七个春秋,短短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与坎坷,而痛苦的来源则是那一段爱而不得的感情:一生只爱一人。在所爱之人离开人世后,她就病倒了,苦苦支撑了几年,最后,还是离开人世。
很多人都说:“张玉娘的爱情故事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情节太过于凄美,充满了哀伤。明明两情相悦的两人,还是没能相守到老,后来,梁山伯病逝了,祝英台为了不和他分开,便殉情了,最终,两人双双化蝶,如愿在一起,给我们上演了一出美得令人心碎的爱情绝唱。”
其实,除去“化蝶”这个奇幻的情节,这完全就是一个一模一样的爱情故事,所以,大家也都称这一对痴情男女为“松阳梁祝”。
让她爱了一辈子的这男子,名叫:沈佺,是个博学多才的才子,长得英俊、舒朗。张、沈两家是沾亲带故的亲戚关系,所以,两家也一直往来密切。在张夫人怀孕之时,沈夫人恰好也有喜了,过了十个月,张玉娘与沈佺居然在同一天出生,两家对此惊叹非常:“当真是缘分天定啊!”
张玉娘经常与沈佺一起玩耍,喜欢当他的跟屁虫,时不时跟在后面观察一下他的一举一动,只单纯觉得沈哥哥长得很是眉目俊朗,而且,对自己说话也是非常温柔。其实,沈佺对这个小女孩也很是喜爱,当两人一块玩耍的时候,沈佺总会让着她多一些,对她格外温柔。
其实,张玉娘不是“花痴”,除了对沈哥哥的喜欢,还很喜欢研究诗词,当官的沈父觉得女儿能有这种兴趣爱好自然是个好事,哪怕是女儿身,多读书总不是一件坏事。同样的,沈佺也和张玉娘一样,对那些诗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也生于书香门第,而且,祖上还曾中过状元,在如此良好的家风熏陶下,他自然也成为了一个聪慧、有才的男人。
在十五岁的时候,张玉娘和沈佺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订下了婚事。两家订下婚事的原因是:“看他们二人年岁相当,而且志趣相投,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再加上,两家算是世交,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可谓是门当户对。”所以,对两家来说,这么好的婚事,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第二家了。
张玉娘知道这个喜讯后,躲在房间里偷偷的笑了,很快脸颊染上了两片绯红。她是很喜欢和沈佺待在一处的,听说只要结了婚,就可以天天光明正大地跟着沈佺,再也不需要理会那些闲言碎语,因为,他们是夫妻了啊。待到亲事定下来后,张玉娘与沈佺的关系也更加近了一步。
比起以前,这两人之间多了一丝信任与理解,因为,他们能够感觉到彼此就是以后要与自己相濡一生的那个人。
——《香闺十咏·紫香囊》
这是张玉娘送给沈郎的香囊上绣的一首情诗。
当才女陷入爱情里,自然少不了写几首情诗送给爱人的,连张玉娘也不例外。对于送给沈郎的礼物,她这次是花了些心思的,亲自缝制一个香囊,并在香囊上绣首小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意。张玉娘有两名侍女,紫娥和霜娥,也是颇有才色,不同于一般人家丫鬟,二婢常为沈佺和玉娘鸿雁传书。
天有不测风云,沈佺父母不幸双亡,家计萧条,家道中落,并且,由于又遭宋运将终,沈佺更是无意功名。随着两人交往的不断深入,张玉娘发现沈佺与一般的男子有些不同。
其他男子都渴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但沈佺不愿为名所累,只想以自由、洒脱的方式度过一生,所以,从不在这些事情上花心思。但是,张玉娘对此表示并不介意,觉得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爱功名利禄也就罢了,这并没有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然而,张玉娘不介意,并不代表张家没意见。
张家本是官宦世家,他们看沈佺才华横溢,也有做官的天赋,现在好了,沈佺忽然无心功名了。尽管,他是书香门第出身,但沈家却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沈佺这里,不但无心功名,还没有上进心,张家就有了想要退掉这门亲事的想法,打算换一个更好的女婿。没几日,张玉娘便三番五次的被父母叫去。
虽然,父母表示只是随便聊聊,但聪慧的张玉娘还是看出了父母试探她的意思。她告诉父母,她一定要嫁给沈佺,不管这人是否追求功名,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她都愿意意做他的沈夫人。张玉娘为了表明嫁给他的决心,还写了一首诗给父母:
——《双燕离》
然而,张家还是不同意这门亲事,久而久之,沈佺也感觉到了张父、张母对他的不满,明明从前张父、张母对他是和颜悦色的,如今,却一副爱理不理的冷淡样。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娶张玉娘是高攀之举,但是,他志向的确不在功名,也不愿为官,那能怎么办呢?
后来,张父忍无可忍了,对沈佺下了最后通牒:
意思是说:“如果沈佺还想娶张玉娘,就必须考取功名,否则一切免谈。”沈佺本想着待张父、张母更尊敬一些,也待张玉娘更温柔体贴一些,或许这桩婚事就能顺利进行。没成想,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唯有考上功名,才能让张家高看他一眼。
最终,沈佺为了他与张玉娘的爱情,作出了妥协。
他的妥协不是害怕张父、张母对他的施压,而是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给张玉娘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样一来,他们的爱情也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与祝福。在左右权衡之下,沈佺决定暂时挥别张玉娘,上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他要给张家交出一张能让他们满意的答卷。
张玉娘得知沈佺做出这个决定后,喜忧参半。她没想到与父母说再多次,也还是抵不上沈佺的一个决定让父母来的放心。其实,在沈佺的妥协下,他们的爱情也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只是她格外心疼沈佺,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沈佺就不会改变自己。
这一次沈佺赴京赶考,即将面临分别,想到这里,张玉娘很是不舍。沈佺安慰着张玉娘,他一定能考上功名,把她风风光光娶回沈家,从此,再也不用忍受分离之苦,张玉娘含泪点了点头。在分别时,张玉娘目送着情郎,直到沈佺的身影越来越远,这才忍不住流下眼泪,写了一首伤感的诗:
——《古别离》
沈佺离开的日子久了,张玉娘对他的思念是越来越深了,心想,这还是第一次与爱人分开这么长时间。她很想知道沈佺在京城是否过得好,有没有吃饱,还一度担心沈佺头悬梁锥刺股会不会太伤身,也忧心沈佺在京城会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别后,玉娘更是思念沈郎,饱受相思的凄苦。有诗《山之高》三章云:
不久,又填了一阕词曰:
张玉娘快要记不清与沈佺有多少日子没有相见了,由于相思成疾,她的脸上总是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父母看了也不免有些心疼,但为了女儿下半生的高枕无忧,必须逼沈佺一把才行。
另一边的沈佺正发奋读书,虽然,他以前只是无心功名,但是,却也足够博学多才,想要考取功名倒也不是什么难事,这次为了娶到张玉娘就必须要全力以赴。在他的努力下,科举之路几乎是畅通无阻,年纪轻轻的他,就展现了让人不容小觑的才气。
后来,沈佺金榜题名,无限风光。南宋咸淳辛未年,也就是1271年,沈佺榜眼及第,时年22岁。
沈佺金榜题名的喜讯很快传至家乡,轰动全城。张玉娘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苦等了三年,终于盼来了想要的结果。经过沈佺的一番努力,他们的爱情终于能够得到父母的祝福了。现在的张玉娘不再惆怅,也不再忧伤,她要高高兴兴地等沈佺回来,等他把自己风风光光娶回沈家。
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等到沈佺回来,心里觉得有些奇怪。于是,张家连忙派仆人前去打探,这一打听,原来是沈佺因忧思过度,加上感染风寒,病倒了,所以,没能够履行诺言,金榜题名后以最快的速度娶亲。
得知这个消息后的张玉娘感到晴天霹雳,前一秒正为他高兴准备庆祝一下,后一秒怎么来了个让人如此悲伤的消息。
生了病的沈佺躺在床榻上,脸上已没有了从前的神采,身子很是虚弱。这时仆人说:“张玉娘来信了。”沈佺颤抖地打开了信,娘子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信上内容是:“妾不偶于君,愿死以同穴也!”意思是说:“我愿意生生世世都与他在一起,如果你先走一步的话,那么,我就要与你同葬,这样的话,就没有人能将我们两人分开了。”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沈佺还是落泪了,他不是不明白张玉娘的情深义重,但这身子骨,怕是给不了她想要的幸福了,这一世,终究还是辜负了她。
在弥留之际,沈佺拖着虚弱的身子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后来,沈佺病逝的噩耗传到了张玉娘那里,她几近晕厥,这对她来说是个致命打击。她放声痛哭:“我们没有来得及成亲,没有一起长相厮守,还没有实现那个生儿育女的愿望呢,老天怎么一声招呼都不打,就把年纪轻轻的沈郎带走了呢?”沈佺死后,玉娘矢志守节,并作诗云:
——《哭沈生》
之后,张玉娘很想为他殉情,随了他一起踏上黄泉路,张父、张母连忙将她拦了下来。
失去了沈佺的张玉娘,整日以泪洗面,俨然成了泪人儿。父母盼望着她能够早一点走出来,积极面对生活,可是,父母不知道的是,她从失去沈郎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心如死灰了。
其实,张玉娘不是不知道世上还有很多好男子,但是,对她来说,只有一个沈佺才是她愿意***度一生的伴侣,别的男人再千好万好,也和她没有什么关系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张玉娘对沈佺的思念只增不减,那些道不完的悲伤慢慢掏空了她的身躯,在沈佺离世六年后,宋景炎二年,也就是公元1277年的元宵节晚,张玉娘悲绝而亡,时年28岁。
甚至,就连跟在她身旁伺候的两个小丫鬟,也在之后不久相继离开了人世,就连玉娘平时爱玩的鹦鹉也悲鸣而死,家人惊泣不已。
张父、张母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明白女儿的心意是多么决绝。以至于,对于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父母很是懊悔,如果,不是逼得太紧,好好的一桩喜事,也不会变成一桩丧事。
但是,为了能够成全这对至真至情的恋人,张玉娘父母最终商量:将玉娘与沈佺合葬,只为能让他们俩在黄泉路上相遇,也算是为人父母能做到的最后一点事情了。
之后,他们还把二婢、鹦鹉葬在一处。中座沈佺、玉娘,左冢紫娥、霜娥,右冢鹦鹉。也因此,时人称此墓群为“鹦鹉冢”,冢前掘有一井谓“兰雪泉”,冢后高建两楹三间“贞文祠” ,大门额书“贞文千古”。
张玉娘不仅生前不幸,为殉情而死,而且死后也是不幸的。她虽“情独钟于一人,而义足风于千载。”却鲜为人知;所著的《兰雪集》两卷,也长期默默无闻。“历三百年后显于世。”直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间,邑人王昭为之作传表彰,她的事迹才始显于世。
对于张玉娘的遭际与品格,唐圭璋有评:“她短促的身世,比李易安、朱淑真更为悲惨。李易安是悼念伉俪,朱淑真是哀伤所遇,而她则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含恨千古……她这种忠孝的大节,不独超过寻常的女子,便是李易安、朱淑真也还逊一筹呢!”
玉娘的爱情悲剧闻者无不叹息,清初著名剧作家孟称舜曾为之发动捐款,在其墓后立祠祀之,并写了二集三十五折杂剧《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使张玉娘的故事得以流传,曾远传到海外,远流异域日本。甚至于,张玉娘与沈佺的爱情,令无数日本人都为之动容。
如果沈佺不死,才子佳人也许能够得以相依相偎,这样的结局该有多好啊。或者,沈佺不在了,玉娘能坚强的替沈郎活下去,这样的话,她为后世留下的作品将会更多。可惜,“满腹才华付诸东江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