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小波老师《思想工作者》一文中,刚上大学的小外甥引用了一句莱蒙托夫的诗句:没有痛苦,叫什么诗人。用来反驳他的舅舅王小波老师,希望舅舅能够接受让他继续痛苦的穷困潦倒的追求所谓的音乐梦,并且把所谓的痛苦认为是灵感的源泉。
然而王小波老师早已看穿了一切,一句话就给驳了回去:自己并不需要亲身经历痛苦,可以拿别人的经历作为创作源泉。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时候的确如此。莫言先生写的蛙里面写妇女生育,难不成莫言先生还要去体验一把女子产子之苦?况且世界上很多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也并不是因为作者本身痛苦的生活而伟大,又不是参加某些选秀节目,越悲惨越好,越能博得同情。
再来让我们细细的想,年轻的时候,是否大家都有过这么点冲动的劲头,不管不顾的去做一件事,就像小外甥一样。是有的,诚然也有一直都循规蹈矩的例外,这里暂且不谈。我们会不管不顾,是因为我们只考虑到了乌托邦式未来的伟大和美好,并没有把到达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的可能考虑在内。或者再更加精确的说,我们没考虑到做成这件事的成本要多少,做成这件事的可能性有多少,做成的这件事是否真的有你原本想的那么的好。那么转过头来再想这件事,王小波老师做的就非常令人敬佩。
当年轻的我们被所谓的乌托邦迷了眼,开始眼高手低,我也多么希望有个王小波老师一样的舅舅,或许就可以少走弯路,心比天高,注定命比纸薄。梦想是要有的,但也不能不切实际,不计成本,只有脚踏实地真真切切,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被乌托邦所蒙蔽,走入海市蜃楼而悔不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