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遗址
关于沁园的历史记载很少,现存沁园的资料也是片言只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覃怀志》、《怀庆府志》、《辞海》、康熙三十二年版《河内县志》,也只提供了大概的方位距离:“沁河北岸”“沁阳城东北三十里”,没有沁园的详情和左证。多年来,我们只能透过唐风宋雨的朦胧和战火硝烟的迷蒙,遐猜她的幽静,梦幻他的恢宏。
如今遗存的元代耶律逊《过沁园有感》的诗: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明代王铎的《移居》诗: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也只是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一个残美的沁园憾境。但值得庆幸的是,诗中提到的“竹”,把我们对沁园的境想,扩展出一个新的视野。依据诸志提供的方位距离加上王铎、耶律逊诗中的“竹”,很明显,沁园遗址限定在了博爱县磨头镇北和许良镇南这片千年的竹乡里,把我们先前对沁园的臆想变成一片具象。
看看《后汉书·窦宪传》和《辞海》的记载和解释,沁园的全称应为“沁水公主田园”。所谓田园,绝不是公园和园林的概念,应为耕读、休闲、居住相结合,既有田园风光又有园林景色的地方。所以,这就让传说的沁园,出现了一个质的改变和占地面积的扩展,更把朦胧的沁园,演释出一片贴近生活的沁园。
汉明帝刘庄(显宗)***有11女。永平三年(60年),封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婚配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高密侯邓乾。传说她是一位历史上少见的冷面美人,性格雅静,贤寂、善良,文弱,一生中难有几次笑容。如何给公主找一位如意郎君,除了郎君个人素质外,还要寻找一个适合公主性格的自然环境。于是显宗皇帝,踏便山山水水,最后选定沁河北岸这片竹林。而这片竹林,北依太行,南邻沁河,富饶,幽静,明朗,祥和。“矮屋曲篱间,绿竹黄花绮”,“地在无尘境,人来不住天”,“筠篁突淇澳,风景胜江南”。据说周文王称此为“天下大阳居”,正与公主的性格天然匹合。于是,汉明帝派百官监管,动用千名劳工,一个多月便将沁园建成,作为公主的陪嫁,可见皇帝的格外恩宠,也创造了惊人的建筑速度。同时,也让我们顺然的提出质疑,一座偌大的沁园工程,别说古代,即使现代化的速度一个多月也很难完成。因此必须说明,这片竹林,原本就绿林滴翠,泉溪遍流,依山傍水,沟壑起伏,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盆景。所以只需要几座亭台楼阁的点缀,省工省时,足以成为美丽的景致。也恰恰照应了“沁水公主田园”之说,把传说中的沁园,回归到了田园风光和亭台楼阁相溶的别样美丽。
博竹苑景区占地1300余亩,正是博爱县磨头镇和许良镇的结合处。所以,这让我们很容易猜定,这里会否是沁园遗址所在地?而且与诸志中的三十里距离特别吻合,也正处于沁河北岸,与耶律逊、王铎诗句“竹”的定义更无须解释。景区边的胭粉庄村,据传说和原地民办主任魏美智的论证,正是汉代给沁水公主制造胭脂和香粉的作坊。同时,如今魏先生又有新考证,离景区正南三里处,王堡村附近,发现沁水公主公爹邓震的墓冢。园区内西湖也曾有汉代墓迹和汉代遗迹的出现。
沁园的遗失,沁园的迷离,沁园的美丽,演绎出沁园春的词牌,千余年来给多少文人墨客带来憾然和仰慕,也正因为这些,才有了韩愈、李商隐、元慎、崔是、耶律逊、许衡、乾隆、竹林七贤等一大批历代名人,在清化这片竹林里留下了不朽的吟咏,也给沁园和这片竹林蒙上一缕神秘的颜色,给后人留下浓浓的文化资源。
在中国大词典,在中国870多个词牌里,唯独沁园春是一个有根可循的词牌。 *** 一曲沁园春·雪的千古绝唱,更使沁园的影响推向了顶峰和极限,也给沁园的文化内质和文化外质,充足了不可估价的无形资产。
由河南太行博竹庄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沁园复建工程将在2013年向游人开放。
相关文献皇女致,三年封沁水公主,[一]适高密侯邓干。[二]
注[一]沁水,县,属河内郡。
注[二]干,邓震之子,禹之孙。皇女小姬,十二年封平焦主,[一]适昌安侯侍中
邓蕃。[二]
注[一]平剑县,属河内郡。
注[二]昌安,县,属高密国。蕃,邓袭子,禹之孙也。皇女仲,十七年封浚仪公主,
适I侯[一]黄门侍郎王度。[二]
注[一]“I”,志作“a”,音□。师古曰:又音徒系反。
注[二]I,县,属江夏郡。度,王符子,霸之孙。皇女惠,十七年封武安公主,适
征羌侯世子黄门侍郎来棱,[一]安帝尊为长公主。
注[一]征羌,县,属汝南郡。棱,镏子,歙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