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祖国大海景色的美丽,海港的繁荣景色和我国迅速发展的石油工业,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重要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摘抄喜欢的语句,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比喻句的作用,感受语句的优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一曲新歌”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预习作业 :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大海),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有什么感受?

 2、这哗哗的海浪声就像大海的歌声,快乐的大海在唱些什么好听的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24 、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课堂检测,提出问题。

 1、读词语。

 (出示:邀 装卸 荡漾 朦胧 犹如 弥漫 城堡 旗帜 朝阳 码头 展现 驾驶室)

 2、读课文给同桌听,边听边用“~~~~”划出描写大海唱歌的句子。

 3、汇报

 (1)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2)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一曲新歌。

 4、朗读这两句话,针对这两句话提出问题。

 大海在唱怎样的歌?大海的歌好听吗? 大海真的会唱歌吗?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大海是怎么唱歌的?大海为什么要唱歌?"我"是怎样听见大海唱歌的?为什么前面是“欢乐”的歌,后面是“新歌”?为什么觉得大海在唱歌呢?)

 5、在这么多的问题中,你认为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一起来研究?

 三、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为什么觉得大海在唱歌呢?请你回到课文中,自己读一读,找出能说明问题的重点词句。

 四、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在班级中汇报、学习。

 (学生汇报,师点拨,分为三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学习。)

 部分一:(出示:我极目瞭望:在海平线上弥漫着一层,浅褐色的雾气,朦朦胧胧,像是有一座城堡耸立在海天之间。他告诉我,那是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1)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石油钻探船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巨大?)(板书:石油钻探船 巨大)

 (2)欣赏石油钻探船的样子。

 (3)小结:过去开采石油主要在陆地,现在能在水上钻探、开采,技术新了,反映了祖国建设的新面貌。

 (4)作者看到海上有我国自己的石油钻探船,心里有什么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

 部分二:(出示: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犹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国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1)老师这里也有一句话,你喜欢哪一句?把你喜欢的那一句读给同桌听。

 (出示:只见海港两岸,高大的装卸吊车很多,吊杆很灵活,海轮也很多。)

 为什么你选择这句?用上了那么多的词语,你感受到什么?(随机观察"吊车"、"海轮"的图片)板书

 吊车:多、大、工作繁忙

 海轮:多、整齐)

 (2)小结:望着那繁忙工作的装卸吊车,望着那来自五湖四海的海轮,"我"似乎看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此刻,我的心怎么能不激动,快乐呢?

 (3)有感情地朗读。

 部分三:(出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1)这句话美吗?美在哪里?(板书:蓝天、白云、碧海、朝阳)

 (2)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然后出示图片。

 (3)小结:看到这样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很高兴,似乎感到大海也在唱欢乐的歌。

 (4)有感情地朗读。

 3、总结:为什么"我"会觉得大海在唱歌?

 完成句式: ( )

 大海的歌是一首( )的歌。

 (完成板书)

 五、拓展延伸,开放问题。

 1、同学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作者亲眼目睹了祖国欣欣向荣的建设成就,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望着美丽的大海,听着迷人的涛声,仿佛听到大海在尽情歌唱,听,你们还听到谁在唱歌?(课件出示农村的新貌)

 2、学生介绍农村的新貌。

 板书:

 大海的歌

 码头--蓝天、白云、碧海、朝阳

 欢乐的歌 海港--吊车:多、大、繁忙 欣欣向荣

 新歌 海轮:多、整齐 赞美

 大海--石油钻探船:巨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懂课文,理解父亲表示爱的方式,感受文中、生活中的亲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主动认识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 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读懂文中同学所说的话,感受理解文中、生活中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

 2. 学会书写13个生字。

 3. 积累并在口语、习作中运用“半信半疑”“不约而同”等词语。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 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

 2.联系上下文利用语境理解、联系生活经历利用情境理解。

 3.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句子。

 4.延伸课文,适当拓展。

 5.梳理情感,整合全文。

 四、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弟弟:受伤 生气 伤心 委屈

 爸爸:简单说几局 拐弯儿处回头

 就走了 瞟

  第二课时

  日 期: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学生独立完成。

 2、在课文中找出表示“看”和时间很短的词。

 二、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

 三、实践活动:

 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听。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

 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

 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蓑(suō)衣 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1.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学生自由发言 从而引出板书:以诚待人)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自主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举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他组员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三、班级交流:

 1.注意事项: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2.出示“以诚待人”的名句: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动者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自诚明,性也;自明诚,学也”

 诚而后才有真仁真义,不诚只能是假仁假义;诚而后才能躬行实践,感人感物,不诚则遇难而退,有始无终。所以诚存则仁存,诚立则仁立。

 习作:

 先学习“我的发现”

 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一、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1.同学们,最近有几个同学找我谈心,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说自己学习成绩提高不快,心里很着急;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一点自由都没有;还有的同学说平时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课外书等等。我很感谢这些同学,那么信任老师,把老师当知心朋友。这说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得不够。今天老师为大家创造一个机会,诚恳地希望同学们把藏在心中的话说出来。如果是高兴的事,让同学和老师***享;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会痛快一些,也许大家能为你解忧;有什么困难,请大家帮你出出主意解决;你们说好不好?

 二、明确要求,拓展表达思路。

 1.指名朗读“习作”要求。

 2.说说什么是“心里话”。

 3.这段话里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要求?

 4.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师生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拓展思路。

 三、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1.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教师巡视,倾听,并发现“典型”。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

 2.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学生评议。(教师小结、点评,并强调习作中的注意问题。)

 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心里话是向谁说的。

 2.话的内容要真实。

 3.习作时可自由选择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您”。体裁上可以用书信、日记或其他。

 四、动手练笔,交流修改。

 1.学生动笔习作。

 2.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同点评。

 3.相互朗读习作,相互点评。

 4.自我修改。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4.小练笔: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 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 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 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 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 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 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 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 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 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 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 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 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1、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⑴ 水潮:

 (伟)

 远 近

 色 声 形

 小 大

 ⑵ 人潮:

 (奇)

 数百、四起、山崩、无迹 宏大

 数百、溯迎、鲸波万仞、百变、略不沾湿 能

 溢目、塞途、百物、倍穹、不容闲 荣

 2、人因所赏景之美愈多,景因所到人之多而更美。

 请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一次来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钱塘江潮美景。

 五、课外延伸

 请赏析文中杨诚斋(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美丽可爱、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起阅读的航船,向着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啁啾(zhōu jiū)臆断(yì)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毋宁(wú)翌日(yì)

 愕然(è)窒息(zhì)宽宥(yu)

 笃信(dǔ)嗣后(sì)

 2.解释下列词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后:〈书〉以后。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探究活动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又表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名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经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蟑发声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蟑的发声,充分表明蟑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五、迁移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六、小结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和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