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这两幅画面的组接,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茕茕孤旅,漫漫长途;空谷足音,透出悲凉。静态的造影,动态的剪辑;直白的素描,曲折的写意;无序的排列,有机的组合;拙似人工,巧若天成。鸡声悦耳,使人想起居家生活;晨月残天,使人生出别离忧伤;茅草旅店,说明人在旅途。不见人影,却见足迹,赶路何其辛苦,行者何其孤独!板桥区区,却是一道山村的风景;早春乍暖还寒,所以才有了夜来一桥霜的景观。静中含动,动中见静,一幅天然的画卷,写尽人在旅途的万千情状。 一阵铎铃脆响,需要赶路的旅人被从乡梦中唤起。鸡鸣声声,时远时近;月残天边,若即若离;茅草旅店,半明半暗。水上板桥,朦胧可见;春霜月色,一眼银白;行者足迹,历历目前。檞树该发新芽了,干巴巴的老叶,掉落在山间的路上;枳树已开新花了,明亮亮的颜色,映白了一道驿墙。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昨天夜里,梦回故乡,杜陵的早春是另一番景象:池塘水暖,燕子翻飞;春回乡间,春色可人。偏在这个时节,诗人却背井离乡,奔波在晓行夜宿的旅途,怀揣着功名的失意,身受着早春的寒凉,一种心情,万千落寞;一腔愁绪,万千苦涩。 言为心声,诗为心造;心中况味,诗人知道。据今人陈尚君考,诗人诞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卒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大唐盛世正在走向没落。诗人虽然才高八斗,却和许多落魄才子一样,也是个郁郁不得志。年届不惑才开始应举。屡屡入闱,屡屡受挫。妙在每临考场,诗人以助人为乐事,博得个“救数人”的绰号。55岁时,沈询主持春闱,令诗人独处一室,以防类似之事发生。诗人不满,抗议后仍暗中“救”了八人,自己照旧名落孙山。此即搅扰场屋事件。次年,闻友人徐商迁襄阳巡官,便去投奔。大约无马可骑,无车可坐,靠的是两个脚板,这一路辛苦一路郁闷可想而知。商山离长安已远,距襄阳路途尚遥。路途崎岖多险,前途黯淡未卜,孑然独行,形影相吊,心中寂苦,也只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能解了。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本诗通过“征铎”、“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一些有特征性的事物,十分形象地描写了早行的情景,真切地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同感受。
前四句描写“早行”时具有特征性的典型情景: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黎明起床,听见车马的铎铃已叮铃铃地响,出门人踏上旅途,心中不免依然怀念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雄鸡报晓,茅草店上空悬挂着一轮残月,一双行人的足迹,印在清晨木板桥的白霜上。
后四句写的是刚起程时途中的景色及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零落的槲叶,撒遍了荒山的小路,淡白的枳花儿,装点着驿站的围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因而想起昨夜梦中回到杜陵那个老地方,一群群的野鸭与大雁,落满了弯弯曲曲的池塘。
注释:
①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诗人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行:去,离开。
②征铎:车马行驶时用的铃铛。
③槲: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可入药。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④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食,可入药。
⑤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传递政府文书和转运货物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⑥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本名杜原,又名乐游原,诗人曾在此寓居。
⑦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⑧回塘:回,形容水回旋流转的样子。塘: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