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请结合红楼梦的诗词与文章分析比较林.钗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红楼梦的诗词与文章分析比较林.钗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是值得反复品位式的阅读和反复解剖式的研究.

  曹倾入了他所有的爱心在黛钗身上,赋予他们许多人所不及的才思敏捷让她们成为红楼梦中最优秀的两位女性.

两人一个是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率真执着,一个是缜密豁达;一个见识广博,一个家学深厚.黛钗两人也都有各自的缺点一个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一个冷漠无情有世俗面.

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手段在于他笔下的人物并不是完美无缺都有他的落后性,这使得人物非常鲜活.她们的艺术形象是难分高下的.

在第5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写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词曲中: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在预示了两人悲惨的结局时,上面可以看出的是双峰对峙时时并举,黛钗容于一首诗词中,不同于他人的一人一诗.看出曹对她们特别的关爱,他树立了两钟完全不同的典型优秀女性.

曹创作红的目的是批判当时的社会,他使所有美好的事物生于这种社会中但结局最终只有被毁灭来反映当时的腐败,对于这些被毁灭少女他都是抱有极大的同情心,而不是要抬高谁,贬低谁.

在爱情上,黛钗都是心仪宝玉,但因她们方式不同.黛玉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宝钗含蓄内敛.

在文学上,黛钗全是作诗高手,他们的诗词确难分高下.但黛玉追求自我表现,希望技压群芳,宝钗认为女子无才边是德。

在生活上,黛钗虽是寄居贾府,但都深得当权者喜爱.两人的处世不同,宝钗的因其圆滑深得人心,黛玉因其刻薄不得人心.

很多读者对宝钗颇有微词,认为她是虚伪,城府深.我觉得照成这样的完全是但是的封建礼仪对她的毒害,使她自己从心里的深信不疑,时时约束自己,完全自愿得成为当时社会的牺牲品,真的很可悲,她并不是虚伪,她是真诚的,真诚的对别人对自己无情.

王熙风有对宝钗这样的评价: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来说明她常常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诚待人.但要知道她寄居贾府,身为客怎可对主人的事情加于干涉,况且贾府矛盾重重.  

我是十分同情宝钗的悲剧,只希望不要对她太苛刻,虽然她有很多不足,但造成她的不足主要因为她在这个社会环境,对于一个美好生命最终的悲惨终感到深深惋惜.

黛玉是绛珠草一株,因有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才始得久延岁月.所以她即有神性又有依赖性,她有一种人文精神,很有骨气,在历来强调中庸的社会她追求自我价值体现,有着难得超前意识,这是神性的体现,也难怪宝玉独独钟情于她.但她依赖神瑛侍者,没有宝玉爱情也就无法生存.

黛是充满理想和唯美的人,有着纯真的爱,加之父母早去客居在外的身世,故黛的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最为剧烈,这也正是黛的悲剧所在。

钗品质上绝非坏人,她与金桂之流有着本质之不同,亦与熙凤炯异。钗的温厚,钗的学识,钗的传统美德,钗身上凝聚的女性美,使这位即是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维护者又是牺牲者的悲剧色彩略逊于黛。

一本好书就是人物塑造成功,当然就回有不同的人喜爱不同的角色.另外个人认为红的成功也有些因为它的如维纳斯般的断臂之美,这样就更赋予我们想象的空间,和使更多的人去研究它的真正结局.

宝钗也曾有过黛玉的叛逆时期。虽同是才华横溢的贵族少女,钗黛二人的个性可谓迥然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二人的思想没有交集。

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音》一回中,宝钗劝黛玉别看杂书时说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品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其实宝钗也曾有过黛玉的叛逆时期,只是黛玉孤身一人,寄人篱下,性格逐渐定型,而宝钗则不同,“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渐渐按封建淑女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走向了与叛逆相反的另一个极端。

在另一方面,她们都无法脱离封建礼教的控制。她们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同时,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她们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们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是一首“似谶成真”的作品,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何曾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与黛玉不同,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咏白海棠》一诗的首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即可以看出宝钗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所以诗成后受到了评卷人李纨的夸奖:“这诗有身分。”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虽然宝钗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昼掩门”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胭脂洗出秋阶影”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但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合她为人寡语罕言、安分顺时,喜欢素朴淡雅、洁净无华,遇到旁人会见怪的事情,她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表明了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黛玉的《唐多令》缠绵凄恻,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飘泊亦如人命薄”,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宝钗在拿出《临江仙》这首词之前,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

摘抄来的,觉得好就采纳吧。Q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