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欣赏《蒹葭》
蒹葭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赏析]:这是一首怀念故人的诗歌。描写的是作者与故人相隔而不得相见。
可是当看到深秋早晨的芦苇上的露水凝结如霜,面对流淌的将河,幻想到故人好象就在那水中小岛的地方,便想去追寻的情景。
全诗***三章。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反复咏叹,以达到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孔子曾对其做过删节和修改。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300多首诗歌,因而又称《诗300》。
内容上以各国民歌(《风》)为主,也有描绘天子和统治阶层状况的雅歌和颂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景况。
本首《蒹葭》就反映了2500年前的一段感情。 注释<1>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蒹葭(jianjia):泛指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对自己爱的女子的尊称。一方:另一边。
溯(su)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游: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好像。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2>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
湄(me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i):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坻(chi):水中小洲或高地。 <3>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止。 涘(si)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i):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 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 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 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 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苍苍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凝结成美丽的晨霜;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摇曳在那秋水茫茫的远方。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路途漫长!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在那茫茫水域的中央! 萋萋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映衬着东方的霞光;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依偎在那水草相连的岸旁。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崎岖山冈!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孤石上。
采采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辉映着朝日的光芒;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轻吟在那绚丽水滨的岸乡。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曲折如肠!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沙洲上……。
2. 诗意解读《蒹葭》[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蒹葭》是《诗经· 秦风》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蒹葭苍苍”等写景句子,作为诗歌的发端,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挚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同时兼有写景叙事的作用,它是全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主人公触目所见、情之所趋。
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写连接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爱者之间的脉脉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顾自生盼的眼睛。
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独特感受。 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及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注释]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
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
3. 《蒹葭》原文诗经 蒹葭 赏析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②。(一章)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二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⑥。(三章)
①蒹,荻。葭,苇。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过五六尺,苇之高者至丈余;荻茎细如蒿梗,苇之大者则如小竹;苇之中实,荻之中空,二草之别在此也。”
②毛传:“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日溯游。”
③萋萋,释文:“本亦作‘凄’。”张慎仪曰:“《说文》:‘萋,草盛也。”凄,雨云起也。’此诗应以萋为正字。”徐礅曰:“《四月》诗传:‘凄凄,凉风也。’《绿衣》诗传:‘凄,寒风也。’《蒹葭》当霜凝之候,凉风萧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将痱矣。”据此,是读“萋”,可以读出景象;读“凄”,则并景中之情,或曰视觉中的感觉,亦可解得。
④毛传:“晞,干也。”
⑤毛传:“湄,水赚也。跻,升也。”郑笺:“言其难至如升阪。”按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又毛传曰“水赚”者,胡承珙曰:“《说文》‘赚,崖也。”崖,高边也。’下文‘道阻且跻’,跻为升义,故此以‘水隒’见其高意。”
⑥毛传:“涘,厓也。”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焦琳日:“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觉得必是如此,无认作真有别样阻滞也。”李九华曰:“《尔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绝小之称。”
读《蒹葭》会想到吴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这原是梦窗词中的警句,而此中韵致总觉得是从《蒹葭》化出。然而《蒹葭》之好,后人究竟不可及。
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真不知是从何说起。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若赏鉴一派,说此篇则多有会心之言。如陆化熙:“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如贺贻孙:“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之间而已。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目前,意中,脉脉难言,但一望蒹葭,秋波无际,露气水光,空明相击,则以为在水一方而已。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从也。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皆可意会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
《蒹葭》不是写“遇”,如《邶风·谷风》,如《卫风·氓》,如《齐风·东方之日》,而只是写一个“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则不必。遇多半以情节见意见情,境则以兴象见情见意。就实景说,《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远逊于《汉广》。就境象说,却是天长水阔,秋景无限,竟是同《汉广》一样的烟波浩渺。“伊人”究竟是贤臣还是美女,都无关紧要,无论思贤臣还是思美女,这“思”都没有高尚或卑下的区别。或者,这竟是一个寓言呢,正所谓“连水也是借话”。戴君恩说:“溯洄、溯游,既无其事,在水一方,亦无其人。诗人感时抚景,忽焉有怀,而托言于一方,以写其牢骚抑郁之意。”诗人只是倔强于自己这一份思的执著,读诗者也果然觉得这执著之思是这样可珍贵。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这“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惟一呢。
4. 在内容和形式上赏析《蒹葭》《蒹葭》是一首怀人诗。
所怀何人,历来说法不一,因而对诗的主旨及写作动机,解说也就迥然不同。我们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对象,至於他是朋友还是恋人,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试看,那生长茂密的芦苇已呈现出苍青的颜色,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儿已结成了白刷刷的霜花,这分明是深秋清晨的景色。微微的秋风,传送著袭人的凉意。
这当儿,诗人正在那长满芦苇的大河边上徘徊。他时而翘首远眺,时而低眉沉思,神志焦灼,心绪不宁,原来他是在思念和追寻一个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人和他所在的地方。
「伊人」,不是一般称呼,当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贯在「伊人」之前,表明这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著的,然而现在他却远离诗人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充满信心去追寻他。只是河水隔绝,相见不易,此时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心潮汹涌,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找,多麽希望能找到一条通向彼岸去会见伊人的道路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道路是有的,而且不只一条,但究竟选哪一条呢?如果顺著河边小道向上走去吧,道路崎岖艰险,且又漫长,由此而往,即便能到达那里,时间也会很久,这对於已经心急如焚,恨不能马上相见的诗人来说,如何能够等待?那麽就选水路径直游渡过去吧,这条道路尽管距离不远,但眼前一片茫茫秋水,思之可及,行之不易,诗人想著想著,彷佛已经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就在大河中央那被水环抱的小岛上。这时的诗人,尽管还站在河边,但他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眼前恍惚迷离,是真是假难以分辨。
一个「宛」字,用得神奇精妙,把诗人此时此刻思见伊人那如醉如痴的精神状态一下子活画出来了。这几句诗,写得情致悠然,婉转奇妙,方玉润有一段中肯的评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诗篇采用了重章迭句形式,二、三两章的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个别词语的变换,避免了诗的板滞,增加了韵律的和谐美,也使诗意稍有递进。同时,反覆咏唱,使诗所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
如「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这三句就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而凄青,由凄青而泛白,一步一步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索寞。「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三句则抓住了露珠结成霜,霜花又融为水,水在不停地蒸发这种渐变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黎明已过,太阳将升。
试想,他兀自一人长久地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无边的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著,其心情该是何等的焦急和惆怅!再如诗中对伊人所在地点的描写,也是一章比一章清晰具体。首章写「在水一方」,说得较笼统,次章写「在水之湄」,说得较具体,说明那里有水有草,三章写「在水之涘」,是说伊人在那水草交接处的靠水一边。
由此推想,伊人这时也可能就在对岸,正等待诗人的到来呢。这麽写,不仅诗的意境有所扩大,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情也显得更为迫切了。
另外像写溯洄从之的道路,先是「道阻且长」,继而「道阻且跻」,然后是「道阻且右」,这「长」、「跻」、「右」三个字的变换,就写出这条道路不仅距离远,而且坡度大,同时还曲曲弯弯,并有险阻难关。这说明要由此去寻见伊人,的确困难重重。
这里越写道路难走,就越能衬托诗人想见伊人心情之急切。至於写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也是一步比一步具体。
开始先写出方位——河水的中间,进而点明是个小岛,最后又说是水中的一片小沙滩。这虽是诗人的幻觉,但使人感到又很真实。
诗篇通过这种叠唱的形式,表达出含蓄深长的意味,耐人咀嚼和玩赏。这是一首抒情小诗,每章的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写所见之景,造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抒情意境,笼罩全篇。
蒹葭、白露,是两种最能渲染深秋凄凉气氛的自然景物,诗人不惜用浓墨重彩,反覆进行描绘,使整个诗篇都充满了「凉」意,这就有力地衬托出他寻人不见,不免有些凄婉和惆怅的心境。同时也由於心情的凄婉,才更显得深秋景色之悲凉与寂寥。
这种以景托情,移情於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量。诗中除了描写「蒹葭」、「白露」、「河水」这样的实景,和怀人觅路这样的实情之外,每章末句又以「宛在」一转,用虚写之笔辟出了一个想像和幻想的新天地,似乎所怀之人就在眼前,可望而不可即。
这种实虚相结合的写法,把诗的意境开拓得更加宽广,同时也增强了诗的抒情意味,把怀人者丰富而真挚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尽致。这首诗在艺术上对后世诗歌有著明显的影响,如《楚辞》作家宋玉在《九辩》中有这样一段对秋景的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5. 古诗《蒹葭》蒹 葭⑴(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⑵。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⑶。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⑷。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⑸。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⑼。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⑽。
所谓伊人,在水之(si)⑾。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zhi)⒀。 注 释 ⑴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
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⑵蒹葭(jianjia):泛指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⑶伊人:这人。
一方:另一边。方:旁。
⑷溯(su)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追,寻求的意思。
阻:险阻,道路难走。⑸游: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好像。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⑹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日希)(xi):干。
⑺湄(me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⑻跻(ji):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⑼坻(chi):水中小洲或高地。⑽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止。⑾(si)水边。
⑿右:迂回曲折。⒀(zhi):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6. 请解释文言文《蒹葭》蒹 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一篇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蒹(音兼):没长穗的芦苇。葭(音家):初生的芦苇。
苍苍:老青色。 伊人:是人,这个人。
在水一方:在大水的一方,喻所在之远。 溯洄:逆流而上。
阻:阻难。 溯游:顺流而下。
凄凄:苍青色。 晞(音西):干。
湄:水边高崖。 跻(音鸡):登;升。
坻(音迟):小渚。 采采:茂盛貌。
涘(音四):水边。 右:不直,绕弯。
沚(音止):水中的小沙滩。原文——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新解 秋风轻轻吹拂,芦苇飘摇着柔柔的腰肢。
爱恋的心如霜如露,似梦似幻——我到哪里去追寻你呢,我的爱人?你总是若即若离,日暮时分飘飘然泊在我的心湖上。 河水清清,碧波荡漾,我仿佛看到了你在临水梳妆。
解挽柔长的秀发垂落水里,河面波纹里流动着你娇羞的面庞。 我痴痴地远望着你,渴望相伴你身旁。
你和我只有这一水的距离吗?我沿着堤岸寻你,踏过泥泞沼泽涉过碧荷池塘,却总是找不到你的方向。 芦苇抽穗,芦花飞扬,冰冷的河水,无情地流淌,让心儿荡起双浆,寻遍每一寸岸,寻遍每一处沙汀,只见白鹭向天飞,不知伊人在何方。
白露结霜,浓雾迷茫。思念的泪光里,总有你深情的凝望。
是幻觉吗?你是一朵清莲,在我的心湖里悄然绽放。我只能隔岸望着你——我梦中的新娘。
7. (二)古诗文阅读古诗欣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全诗内容加以作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唏”、“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点名了时间和环境.“蒹葭”和“白露”是秋天之景,给人以萧索、凄凉之感.再者这两种景物给人朦胧的意境,侧面烘托主人公虚幻的爱.(2)本题是对诗中抒发的情感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诗句,概括分析.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答案:(1)有芦苇、霜露,水等,给人以萧瑟之感,烘托环境氛围,表达主人公凄婉之情;后文的道路漫长等突出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的执着的追求.(2分)(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2分)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8. 《诗经·蒹葭》全文以及解释名称《国风·秦风·蒹葭》 年代先秦 作者无名氏 体裁诗歌 出处《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