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跋画》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
对于这段画跋,现在通行的解释是:笔墨应当随时代而变化,就像诗文风气的更易一般……如果倪瓒、黄公望之辈仍然吟诵着陶潜的诗句,恐怕佳句也不佳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很通顺,但总是有意无意忽略了画跋中对上古、中古、下古之画的描述以及对陶渊明的诗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的深究,可以说是一种由“笔墨当随时代”望文生义先入为主的解释。
不过只要仔细读一下“上古之画……渐渐薄矣”这段话,便能明白这是对“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的注脚,石涛认为:绘画从上古的简而意淡到中古的雄浑壮丽再到下古的渐渐薄矣。显然这与前面笔墨应当跟随时代的说法接不上了。
因为跟随的结果是后不如前。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就在于人们想当然地将“笔墨当随时代”中“当”字解释成“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