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作者:江长茂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8期
在指导诗歌鉴赏时,不少老师都会教学生如何抓诗眼、作者、注释、背景,如何品味意象、意境,如何把握关键词、句及明辨技巧、手法等。但关于诗歌中出现的虚词,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各类教材教辅、高考复习用书等参考资料中,也往往未见论及,纵然谈及,也往往蜻蜓点水,语焉不详。
笔者认为,诗歌中的虚词对诗歌主旨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宜忽视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比如杜甫的《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通过虚词“自”以及“空”的运用,渲染涂抹出情感层次,将自然美景同失落怅惘的情感对立起来,抒情效果极为突出。与台阶相映的草再碧也没有人欣赏,隔着树叶传过来的黄鹂的叫声再动听也没有人听。这不仅写出了诸葛亮死后的寂寞,表现了杜甫对一代伟人死后寂寥的不平,而且也间接地写出了杜甫自己当时的失落惆怅之感,他是由诸葛亮的身世想到自身的境遇,从而产生***鸣。再如他的《滕王亭子》中的“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一句,前句写墙外,后句写阁中,墙外景色依旧,还是当初的“竹色”;而阁中却不见当年的热闹,只有阵阵松声自响。经过两个虚词“犹”、“自”的点染,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流溢而出。
再看李商隐《柳》诗中的两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虚词为“已”“又”二字,它们不仅串联起前后两个意象“斜阳”与“蝉”,又深化了诗人对秋柳稀疏衰弱的悲叹之情。“已”“又”二字使诗句的嗟叹之意顿重,情亦转深。陆游《小园》诗中的两句“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陶诗”“微雨”“锄瓜”通过“未”“又”两个虚词串联起。卷何须终,随意翻读,起止由心,一个“未”字,诗人闲适之情顿显,“微雨锄瓜”紧承而来,一个“又”字,便将诗人惬意恬适的情怀活画出。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虚词在诗歌中作用突出,关系重大,切不可轻忽以对,漠然视之。它的作用,笔者认为,至少关系意境之氛围,关系情感之表达,关系主旨之体现。下面结合实例加以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