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所有学过古诗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所有学过古诗

1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

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

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3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

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

向北

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4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

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

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那么晴朗的西湖就

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5

、小儿垂钓

小学六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

2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

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学着大人钓鱼;

“侧坐莓苔草映身”

意思

是小孩子侧着身子坐在乱草青苔上,

身影映在野草丛中。

诗人对这个垂钓的小孩子的外貌并

没有加以具体修饰和描写,

而是直接写出山野孩子的蓬乱头发的真实面目,

使人觉得非常地

自然、可爱与真实。“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可见这个孩子不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

而更专注于钓鱼的情景,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地喜欢钓鱼。

“莓苔”泛指生长在潮湿、阴暗

的地方的低等植物,

从“莓苔”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小孩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个人烟稀少,鱼

不易受惊吓之处,为后文的“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

“草映身”是对孩子一个粗粗的

画像,同时也与下句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有着直接关系。因为路人之所以向他打问,就是

因为看得见他。

三年级下册(第

6

册)

6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

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

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7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

,

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处处可以领略到东风的面容,万

紫千红都呈现出春的意境。

8

、乞巧

3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

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

流传很广

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

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

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

仰望浩瀚的天空,

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唤起人们美好的

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

清二楚,简明扼要,

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

的空间,

9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

缝制着衣服给将要出外远游的孩子。

在孩子出发前夕,

慈母

还在细心地一针一线缝着,

心里却恐怕孩子会很迟很迟才回来。

谁又说孩子幼小的心灵,

够了解慈母的苦心,能够报答那象春天三月的阳光那么温暖的爱呢?

10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药成仙以后,在月宫

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

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

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

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

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

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

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

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