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绿的诗句

绿的诗句

绿的诗句

1、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树绿晚阴合,池凉朝气清。白居易《五古北亭卧》

4、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6、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村绝句》

9、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10、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骆宾王《鹅,鹅,鹅》

11、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2、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温庭筠《菩萨蛮》

13、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李益《塞下曲》

1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15、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清许承祖《院风荷》

1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17、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谢眺《入朝曲》

1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9、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20、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21、浓绿疏茎绕湘水,春风抽出蛟龙尾。无名氏《斑竹》

22、曰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3、水绿山青春日长,政成因暇泛回塘。刘威《晚春陪王员外东塘游宴》

2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登永嘉绿嶂山

谢灵运 登永嘉绿嶂山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译文及注释

谢公携带足够的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兴致勃勃地启程了;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溯流而上,向溪涧的源头前进;到了上岸处,兴致仍然十分浓厚。

一路上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了一个澄碧的深潭。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过后,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挺拔向上;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弯弯曲曲的涧流,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

置身在这遮天的深碧苍翠密林与山崖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朝西看去,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再向东望,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缓缓地沉落。

从早到晚在深山中只顾赏玩幽景,忘却了时间的推移,不觉中,已从早上游到了黄昏;连岩林最幽深最隐蔽的地方也都游览到了。隐士坦然独步,不于俗人同流合污;其品格常人难以企及。我身心都沉浸在阒无人迹的山林之中,再也无由听到謦欬之声了;只能在寂寞中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老庄玄理,安性守道。在此自然的环抱中,感到自己已经达到了恬知交相养的境界,从此可以去讲究养生之道了。

赏析

该诗作于永初三年秋(公元422年)。绿嶂山在永嘉城北四十里,溯楠溪而上舟帆三小时可至,层峰叠起,杉木森森。有绿嶂村,皆弘农后裔,文风鼎盛,性亦强悍。地有泉林之胜,灵运诗所渭涧委水屡迷,林迥岩愈密者也。谢灵运的山水诗多采取纪游的写法。其章法结构,大抵是先纪游,继写景,最后兴情悟理。此诗即采取这种井然的推展次序。起首二句,写他出发前的准备和启程情况。诗人携带足够的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兴致勃勃地启程了。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怀迟,与威夷、逶随、逶迤等词通。幽室,风景清幽之处,指绿嶂山。灵运是一位旅行家、冒险家。他所选择的风景,不是那些寻常易见的田园或低丘浅流,他对山水的欣赏,不像陶渊明那样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眺望为满足。他总是以高山深谷为目标,欲求人所未见的幽景奇观。这两句的裹粮和杖策,就表明了这次旅游路程之遥远险阻,也流露出诗人寻幽探胜的极大热忱。灵运诗这种在开篇记游时即表现出的欣喜向往之情,往往能使人一开卷就引起感情的***鸣。次二句,写他溯流而上,向溪涧的源头前进;到了上岸处,兴致仍然十分浓厚。这是全诗的第一个层次,即纪游。轻快灵动的诗句,已引领读者步入佳境。

於潜僧绿筠轩

於潜①僧②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③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④?

注释

①於潜: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

②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

③此君: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

④扬州鹤:据传说,有四人谈论平生最快意之事,一人希望多财,一人说宁愿骑鹤作神仙,另一人希望作扬州太守。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三者得兼。东坡此句意思也是说: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了?世间那有扬州太守与骑鹤化仙两者得兼之事?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同样的,赏竹雅士岂能对竹大嚼!后人就以“扬州鹤”来代表十全十美的,完全合乎理想的事物,也等于是奢望的代名词。

写作背景

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春,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当时於潜县令刁铸,与苏东坡是同榜进士,交情甚笃。刁铸热情接待了这位上司,并下塌在镇东南的金鹅山巅“绿筠轩”中。一天,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潜僧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与他一起谈佛论经。苏东坡博学多才,又自称佛门居士,谙熟佛学,使慧觉十分钦佩。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景色宜人。苏东坡情不自禁地连连叫绝。慧觉禅师见此,知苏东坡已被眼前的绿竹景色所倾倒,就故意逗道:“苏学士,房前屋后栽几株竹子,我们於潜自古以来如此,不过点缀一下而已。”苏东坡摆摆手道:“此言差矣,门前种竹,决非点缀而已,此乃高雅心神之所寄。我这儿有一首好诗赠你。”于是,他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鉴赏

於潜是旧县名,在今浙江临安境内。於潜僧,名孜,字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这首诗是借题“于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此君”,用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语,即指竹。“大嚼”,语出曹植《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田家·绿桑高下映平川

欧阳修 田家绿桑高下映平川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译文及注释

1、绿桑高下:形容桑树高低错落。

2、笑语喧:喧-噪杂,热闹。

3、屋头:宅边,房前屋后。

4、初日:雨后刚出的太阳。

赏析

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

咏农诗最主要的记录了当时的农民百姓的生活状况。大部分咏农诗主要用来叙写农民的辛勤劳作,活疾苦和所受的赋役剥削。别是在中唐时期,出现了咏农诗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向衰,各种矛盾不断激化,要求文学反映农民疾苦,揭露社会现实的呼声不断高涨。首先为咏农诗揭开新篇章的是杜甫,他的三吏、三别、《羌村》等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给农村经济带来的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