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园诗话》
曾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从帮忙到扯淡》)《随园诗话》,是清人众诗话中最著名的一种。
作者袁枚(1716一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改放江南任知县,十三年(1748)辞官而定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故世称随园先生,其晚年亦自称随园老人或仓山叟。作为“一代骚坛主”,袁枚总领文苑近五十年,其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风靡乾嘉(1736一1820)诗坛,使沈德潜鼓吹的拟古“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歪风为之一扫,使清代诗坛别开生面。
《随园诗话》正是袁枚为宣传其“性灵说”美学思想而编撰的著作。 宋人许?说:“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
(《许彦周诗话》)因此诗话著作或以评论为主,或以记事为主,或以考据为主,一般皆属随笔性质,篇幅不大。《随园诗话》当然亦属随笔性质,但其主要内容为采录性灵诗与阐述“性灵说”诗论,间有记事,体例与前人诗话同中有异。
它的宗旨是借采录大量“一片性灵”的诗作论证其“性灵说”的理论,或者说是以“性灵说”的美学思想为标准采集、鼓吹时人的佳作。此书***有二十六卷,(《诗话》十六卷,《诗话补遗》十卷)近五十七万字,其规模诚属空前。
《随园诗话》的精华是其所阐发的“性灵说”美学思想,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誉:“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谈艺录》)袁枚也自评,“中间抒自己之见解,发潜德之幽光,尚有可存”(《与毕制府》)。
综观《随园诗话》诗论,主旨是强调创作主体应具的条件,主要在于真情、个性、诗才三要素,并以这三点为轴心生发出一些具体观点,从而构成以真情论、个性论与诗才论为内涵的“性灵说”诗论体系。兹略作介绍于下: 一、真情论。
《诗话》认为诗人创作首先必须具有真情,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诗人唯有具备真情才能产生创作冲动:“情至不能已,氤氲(yīnyūn)化作诗。”诗作为抒情的艺术自然应该“自写性情”,并认为“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反对以考据代替性灵。
《诗话》尤其推重诗“言男女之情”,以与沈德潜的伪道学观点相对抗。鉴于诗写真情,因此标举诗的美感功能是主要的:“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
强调“诗能入人心脾,便是佳诗”,借以反对“动称纲常名教”的“诗教”观。 二、个性论。
《诗话》又认为诗人创作需有个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有人无我,是傀儡也”。突出“我”即是强调诗人特有的秉性、气质、审美能力等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
因为有“我”,故在艺术构思时则要求有独创精神,所谓“精心独运,自出新裁”,才能独抒性灵,“出新意,去陈言”,写出迥不犹人的佳作。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个性,亦自然形成不同的风格,《诗话》主张风格的多样化,“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无所为第一、第二也”。
因此对王士祯的神韵诗既不推崇,亦不贬斥,指出“不过诗中一格耳”,“诗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诗话》又着重批判了从明七子到沈德潜的拟古“格调说”及宋诗派末流:“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有拘虚皮傅之见”,“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之外”,“故意走宋人冷径,谓之乞儿搬家”。
三、诗才论。“性灵”既指性情又包括“笔性灵”的含义,表现为才思敏捷。
《诗话》认为,“诗文之道,全关天分,聪颖之人,一指便悟”。袁枚主诗才、天分,但并不废弃学问,故指出“凡多读书为诗家要事,所以必须胸有万卷者”。
只是目的不在以书卷代替灵性,而是“欲其助我神气耳”,为此袁枚反对翁方纲“误把抄书当作诗”,批评“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基于主诗才与灵性,《诗话》颇重视性灵者创作构思时所产生的“灵机”“兴会”这一灵感现象,并推崇“天籁最妙”即艺术表现的自然天成、毫不雕琢,为此尤其赞赏“劳人思妇,静狡童矢口而成”式的歌谣。
但袁枚又不反对人功,特别文人诗“人功未极,则天籁亦无因而至;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力求之”,所谓“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也”。此论颇有艺术辩证法。
对于诗歌艺术形象则主张有“生气”或“生趣”,即灵活、生动而感人,因为“诗无生趣,如木马泥龙,徒增人厌”。欲有“生气”、“生趣”,则语言需生动传神,“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表现手法以白描为主,“一味白描神活现”,反对“填书塞典,满纸死气,自矜淹博”,以免扼杀诗之生气、生趣。
但倘若用典而“无填砌痕”又“贴切”,则也不一概排斥。 上述诗论于《诗话》中部分是单独成条,直接阐述;大多则是结合选诗生发。
诗论的美学思想是《诗话》的选诗标准,它又是在评论选诗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因此《诗话》内容的基础正是大量的选诗。
袁枚曾说过:“枚平生爱诗如爱色,每读人一佳句,有如绝代佳人过目,明知是他人妻女,于我无分,而不觉中心藏之,有忍俊不禁之意,此《随园诗话》之所由作也。”(《答彭贲园先生》)可见。
2.随园诗话一则孕这个字应该是孕育的意思
这句意思就是 梅树上开满了梅花
上一句中: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这句就体现了梅树已经开满了一树的花 担粪者看见了十分之欣喜的告诉了余
僧人说的是:这梅花是开在园中的 带不走。
余的意思是:我是怜爱这梅树 不愿意将她孕育出来的花朵带走
表达的是对梅树的怜爱。不夺人所爱,不强人所难,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将梅树比作一妇人 不忍心将她的孩子带离身边的悯人之情、
僧人是对于不能带走梅树而惋惜 而余某是因为懂得分离之苦所以不忍带走梅花的释然。
====================仅供参考=========
呵呵·~~~~
3.《随园诗话》一则阅读答案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1.解释下列打框的词语: *1 善取之(皆)成佳句 *2 因有句(云) *3 只(怜)香雪梅千树 2.翻译下面句子 *1 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 3.作者写出“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一句的灵感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你读出短文中的“余”是个怎样的人 一、1、全、都。
2、是、说。3、爱。
二、1、在随园挑粪的人,十月的时候,在梅花树下高兴告诉(我)说:“满身都是花啊”三、灵感来自野僧的话“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四、作者是一个恬淡闲适,主张性灵的诗人,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取景入诗。[这段应该选自《随园诗话》]。
4.《随园诗话》一则阅读答案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1.解释下列打框的词语:
*1 善取之(皆)成佳句
*2 因有句(云)
*3 只(怜)香雪梅千树
2.翻译下面句子
*1 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
3.作者写出“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一句的灵感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你读出短文中的“余”是个怎样的人
一、1、全、都。2、是、说。3、爱。二、1、在随园挑粪的人,十月的时候,在梅花树下高兴告诉(我)说:“满身都是花啊”三、灵感来自野僧的话“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四、作者是一个恬淡闲适,主张性灵的诗人,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取景入诗。[这段应该选自《随园诗话》]。
5.袁枚《随园诗话》节选翻译~~~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北京,就听说吴江地区有个没有科甲功名的百姓徐灵胎,他有智谋出众、作风潇洒的名声,但一直没有机会会面。
在庚寅年七月,我患了胳膊疼的毛病,于是买船去物件吴江寻访徐灵胎,和他见面交谈之后彼此都很高兴。徐灵胎年纪将近八十岁,但是还很健谈,而且言语风趣,留我在他家对饮,并且赠送给我治疗臂痛的药。
他家临近太湖,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近的仿佛就在家中。他有好句子说:人生真的有绝对悠闲的日子么?即使年过百岁仍然有很多事情没有解决。
《自题墓门》诗说:漫山遍野都是名贵药材,但路边松树下也仍然满是修炼长生不老术的道士。徐灵胎有《戒赌》、《戒酒》、《劝世道情》等文章,语言虽然粗俗简单,但是却很恰如其分。
《刺时文》中说:读书的人,是最良莠不齐、各存异心的,腐朽的科举文章,好象烂泥一样腐烂,国家本来是为了招揽有才华的人才实行按文章选才的制度的,可是谁知道,反而变成了相互欺骗的技巧。用三句话承接转述题目,再用两句话解释题目,具有可以摇头摆尾诵读的格律,就说是孔圣人的优秀学生了。
可是,他们知道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这样的好文章是什么?知道汉高祖、唐太宗,是什么朝代的皇帝么?书桌上放着名人鸿儒讲学的文章,从书店里买来科举文章讲解,读起来随着格律肩膀忽高忽低,嘴里总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感慨而发出感叹声,读这样好象嚼烂了的甘蔗一样的前人解读四书五经的文章,有什么滋味呢?这样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生。就算让他碰巧用这种文章骗取了大官,也只能说是老百姓和朝廷倒霉。
6.随园诗话 袁枚随园诗话
袁枚
飞云依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村里的小孩和牧童,他们的一言一笑,都是我的老师,我巧妙的取来,都能成为佳句.随园里边挑粪的人,十月里在梅树下高兴的向我禀告说开了一树的花。我因此就有了“月印竹成千千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我二月出门,有个和尚送行,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你带不走.”我因此就有了“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岁身带上船。”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