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道山亭为1955年重建,1980年重修,2008年修葺一新。亭子为木构八角形,周边长12米,亭高6米,青石浮雕石础,水泥地面。双檐翘角,顶饰南瓜型。仰面四层叠井,一层三横栏人字叠井、二层长寿字形叠井、三层拱门形叠井、四层七重来复形叠井。井顶如覆碗,中悬一朵玫瑰花。 木构均加纹饰彩绘,图案精美。亭子建在十多块奇岩怪石组合的高埠上,七向设美人靠,供游人歇脚纳凉;东向为门,登12级台阶上亭。新挂亭额“道山亭”由书法家吴乃光题写。楹联两副,门联:“篷溯景物闲中静,城廓楼台到处深”;亭内柱联:“江光回抱千峦迥,树色遥连万井阴”,分别摘录先贤郭柏芗、许鼎诗句,由长乐人郑述信书写。
道山亭周边古木参天,浓阴郁郁;怪石嶙峋,有宋、元、明代摩崖题刻十余段。亭南侧的一株古榕,顽强地生长在石径旁的崖壁上,称“瀑布榕”,树龄百年以上,被列为福州市二级保护古树。古榕主干胸围6米多,离地面不到1米半即一分为三。树高不过15米,但支干发达,超过18支,大多弯向南侧,沿着陡峭的石壁高抬低走,向下斜伸十几二十米,部分支干覆盖道山亭,整个树冠呈倒人字形,犹如一把撑天大伞,大树底下好乘凉。古榕气根不仅多,而且条条气根与古榕主干、支干相互连体;树根为寻求水分、养料,网裹着岩壁攀延十数米,好似瀑布在平滑的岩石面倾泻而下,蔚为壮观,“瀑布榕”因此而名。道山亭西侧有块自然天成的花岗岩石,高2米多,形状似大印章,西向篆刻“天章台”三个大字,为程师孟所书。天章台为乌石山三十六奇景之一。道山亭东侧的两块东西并列的蛤蟆石,有两人多高,仿佛两只蹲姿蛤蟆,活灵活现。其中一只瞪大眼睛仰望天空,另一只上半段为雷所劈,传说它原来成天想吃天鹅肉,被雷劈去半个头,剩下一只也就不敢乱动了。程师孟篆书“道山亭”三个大字,镌在东头那只蛤蟆的胸腹处,摩崖题刻朝北向,高2.2米,宽0.85米,字径0.7米。道山亭北侧岩壁镌曾巩《道山亭记》全文,摩崖题刻北向,高2米,宽5米,楷书;2008年福州市人民政府重镌,由书法家张潜华书写。
登临道山亭,居高鸟瞰福州全城景物,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千年沧桑,《道山亭记》描述的福州城之内外河港纵横,“沟通潮夕,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以及“佛老之宫以数十百”的景观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各异的高楼林立,纵横交错的马路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和通宵达旦的街市繁华景象。而“三山鼎趾立”依旧,“屋室钜丽相矜”的三坊七巷古建筑仍然保存相当完好,焕发出生机;道山亭经过修葺美轮美奂,登览“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嘱”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