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中国人向来有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即便是要远走他乡,一般也都会把故乡的土带在身边。很多人都曾经历过,背井离乡的滋味并不好受,所以等到人老了以后,落叶归根、回到故乡的感触就越来越深。
这个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况且在古代中国,广袤的地域让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不得不远离家乡。而且这些年轻人一旦出去,很少能够回来。他们或许在外面建功立业,或许在外面一生漂泊。
公元744年,一个86岁的老人在离家50多年以后回到故乡。此时的他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回到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故土,却发现早已经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他努力地回忆着少年时所经历的那些细节,希望能够和眼前所看到的找到对应。
正在此时,却转过身来看到几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在嬉笑玩耍。他们一看到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觉得很是面生,也多了几分好奇。所以他们停下了各自的玩耍,就凑到老人的身边。叽叽喳喳的问道:这位老爷爷,你从哪里来呀?你要到哪里去呀?
老人一看这场景,听到这样熟悉的乡音从稚嫩的童音发出来,多了几份从容。他本想笑着回答他们,却止不住老泪纵横,一首盘旋在心底的唐诗就这样喷薄而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这个诗人二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赶到京城去做官。此后官职越来越高,事务也是越来越繁忙。在他86岁高龄的时候,才告老还乡,回到故乡,写下了这首古诗,堪称唐诗300首当中最能体现落叶归根、游子之心的诗篇。
这首古诗的前两句平淡无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毕竟那个时代有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但是后两句所描绘的那个场景,却表达出了言之不尽的人生感慨。贺知章本为这个村落里的老人,这是他的故乡,无奈此时却被这里的孩子们当做是他乡之客。
他没有忘记故乡,无奈故乡却越来越不认识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