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中最强盛的时代,尤其是李白生活的盛唐时代,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或是在文化方面都是空前的强大开放、繁荣昌盛。文化方面,唐朝一方面敞开胸怀,实行拿来主义,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如天竺的佛教、波斯的祆教、大秦的景教及西域各国和各民族的雕塑、音乐和舞蹈
初唐: 一、四杰 提倡刚健骨气
二、陈子昂 风骨与兴寄
盛唐:一、李白 1、清水出芙蓉——清真自然的提倡
2、蓬莱文章建安骨——风骨兴寄的重视
二、杜甫 1、杜甫诗论
2、集大成说
3、沉郁顿挫说
三、《河岳英灵集》 1、《河》之品评标准
2、盛唐气象
3、殷璠“兴象论”
中唐: 一、白居易 1、讽喻诗论
2、闲适感伤杂律诗论
二、韩孟诗派
三、皎然《诗式》
晚唐:司空图《诗品》
初唐四杰
一、四杰其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二、诗歌理论主张
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三、创作表现:情思浓郁 气势壮大
1、内容题材上的扩张:
“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向江山塞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沾巾。
2、诗歌体裁上的成就:
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律诗绝句方面,王勃杨炯于平仄、对偶、用韵等方面完善了律诗绝句的体式。
七言歌行方面,卢、骆运用“以赋为诗”的手法,使得诗歌气势壮阔
以赋为诗即铺张扬厉的描写融合以抒情、议论的手法
七言歌行的体式工整而有流荡的气势和力量,读之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以赋为诗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纵横开阖、书卷自如之气。
四、评价:
杜甫的评价
诗歌创作中旧的影响和新的倾向并存,“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诗中还有宫廷诗风的痕迹,遣词造句用典等尚未摆脱六朝绮糜婉转之风。但四杰诗歌中毕竟融入了浓郁的情思与壮大的气势。因此这一评论可以反过来说,时带六朝锦色,然调入初唐。即虽然四杰诗歌中仍沾染着六朝风气,却已开启了唐音之风。
陈子昂 风骨与兴寄
一、评价:
韩愈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刘克庄 倡高雅清淡之音,扫六代之纤弱
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元好问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泽厚“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
风骨和兴寄的实践,六朝绮糜诗风的余韵一扫而光,雄浑苍茫、浓烈昂扬的情感气势开启了盛唐气象的序幕。
二、诗论主张:
(一)风骨:
东汉时,用“风骨”来品评人物,形容人物体貌与风度,多赞人物富有神采,刚直劲健,清俊有力。
六朝时,用“风骨”移评绘画、书法之气韵和笔力
至《文心雕龙?风骨》将风骨一词移评于文学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俊爽,则文风成焉”
对于风骨的理解:
黄侃“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一指内容,一指形式
风指浓烈昂扬的感情力量 骨指劲健刚直的思想力量
陈子昂对风骨的形容“骨气端翔,音情顿措,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二)兴寄:
兴指比兴之手法, 寄指内容上有寄托
兴寄合用,指“托物起兴”“因物喻志”之手法,即要求诗歌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内容充实,寄托深意。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就是借咏物叙事抒发激越情怀,寄托人生理想和政治见解,即其“兴寄”主张的实践体现。
三、理论评价: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李白诗论
一、诗歌创作的美学特征:
1、瑰奇宏廓之美:
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的诗歌形式融合以远大理想、宽阔胸怀和雄伟气魄的诗歌内蕴
2、奔腾浩荡之美: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情感力量
3、纵横变幻之美:想象奇特,纵横驰骋,跳跃变幻
4、明丽疏朗之美:清丽明快的色彩格调及疏朗的意象组合
5、清水芙蓉之美:清新自然、任情真率的语言风格
二、诗论主张:
1、主张保持雅正思想,反对专事雕琢的形式主义文风。
“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
2、主张诗要“清真”,提倡“清新自然”之诗风,反对因循模拟
“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崇尚“逸兴”、“壮飞”的豪放飘逸诗风,追求艺术表现宏阔之境。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提倡文质并重,肯定魏晋以来诗歌艺术的美学成就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三、诗论评价:
李白基于儒家诗学传统,主张作诗以《风》《雅》为准则,力主恢复雅正之声。李白崇尚清真自然的审美理想源自于钟嵘的审美理想,并以之为权衡尺度品评六朝诗家名流,犹能突破前人的某些偏见,在开拓审美艺术视野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李白的诗学理论不仅表现在对“雅正”传统和“清真”品格的探索上,而且能从艺术构思和审美特征上深入到浪漫主义表现领域。这是对儒家传统诗学观点的重大突破。
杜甫诗论
一、诗论主张:
1、亲风雅 不废齐梁
“别裁伪体亲风雅” “清词丽句必为邻”
“清词丽句”是杜甫对于建安以来诗歌语言的美学概括,可见其对于语言表现的重视。
2、转益多师 博采众长
“转益多师是汝师” “不薄今人爱古人”
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即要继承前代文学的风雅传统,又要转益多师,择善而从。
3、诗歌审美理想:肯定清新秀丽,更重视壮阔豪迈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翡翠兰苕象征清丽之美即优美
鲸鱼碧海象征俊逸之美即壮美
4、创作技法: 重法 重神
1、重法: “晚节渐于诗律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重神 “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患
,波澜独老成”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成觉有成”
二、诗论评价:
三、集大成说:
杜甫对历代诗歌艺术怀着转益多师的学习态度是其成为集大成者的主要原因。
元稹《杜君墓志铭》中提出杜甫集大成之意
真正提出杜诗集大成一说是在秦观《淮海集?韩愈论》中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杜氏韩氏乃及集诗文之大成者也”
意义:杜甫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作为诗国的集大成者,既对前代的诗歌遗产进行了总结和继承,又为后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后者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四、沉郁顿挫说:
杜甫《进<雕赋>表》“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膏之徒,庶可企及也”
“沉郁顿挫”本为杜甫言诗文创作深沉蕴藉,讽喻现实,章法上顿挫有致,后来被移用评价其诗歌风格
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1、诗歌表层:
语言之凝练老成、意象之精警、结构之波澜起伏、声调之抑扬顿挫
2、艺术构思层面: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构思深刻、惨淡经营使杜诗呈现深沉、凝重、含蓄、深沉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