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语文古诗默写失分原因分析

语文古诗默写失分原因分析

仔细想想,学生对默写的厌烦,应该不在于他们对默写方式的厌烦,而更多地在于他们对没有足够兴趣却又必须背诵默写的文章的厌烦。这些文章又不是很理解,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想当然的写一些别字错字,更谈不上默写的准确性了。花大量时间去背诵这些课文或名句,到最后一两个错别字就否定掉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就更没有兴趣去背诵积累了。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得反思自身,教学方面是不是需要改进。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重视对文本的语法讲授,机械地帮学生梳理大意,而轻视了诗歌本身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引导。恶性循环到背诵默写,学生就更没有兴趣了。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潮生。其中的“生”字,学生经常会误写成“升”。我就说明月在海上慢慢升起,就如同生命的孕育过程,它表现了明月的生命力。再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幽”字,学生经常会误写成“忧”。老师应该帮学生梳理,这里的“幽”是“隐蔽”的意思,在句中与“暗”是同一个意思,表现了琵琶女的愁与恨,学生这样理解就不容易写错了。还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中的“销”,如果能知道它是“熔化”的意思,就很难写错。这样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比死记硬背要强得多。

此外语文老师也要努力探讨并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寻找好的切入口,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良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会形成良性的教学模式。比如,几乎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在早读课上安排各种形式的默写活动,默写得好的同学进行一定的奖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默写得不理想的一定要他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同时课堂上多叫这些平时相对比较怕背书的同学回答问题,让他们也意识到老师在时刻关注他们,这样能减少这些学生的惰性。高中语文“名句名篇”的考查重在积累,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突破。只有功夫花在平时,才见成效。

四、对策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许多文章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如何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并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确实需要掌握一些窍门。平时,考生若能掌握一定的默写技巧,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首先,出声诵读。诵读,是做好这道题的根本。有些同学有一个不良的习惯,早读课不是背书,而是看书,没有朗朗的读书声,做题时也缺乏语感。诵读是背诵的好方法,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程度,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同时自己对文章也会有独特的感悟、体会,会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勾画重点语句。把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勾画下来,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帮助理解性记忆。平时养成良好的积累名言名句的习惯,特别是积累重要的、有特点的名言名句,也算是做好默写这道题的一个捷径。

第三,书写。背熟文章之后,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看几遍,多写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虽是收尾,但很关键,如果做不好,将前功尽弃,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

要做对名句名篇默写题前提还是要理解句意,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提高默写的正确率。同时,平时一定要克服懒惰思想,勤于动笔。在复习有限的时间里,多想些方法,多用些技巧,多做些归纳,多作些总结,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