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鸿海上来,横池不敢顾”—张九龄《感遇》。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洲谢朓楼饯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九秋惊雁序,万里狎渔翁”—杜甫《天池》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
“人归山廓暗,雁下芦洲白”—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
“阴月连飞雁,传闻至此回”—宋之问《题大庾岭北绎》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江上明月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重别二员外》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卢纶《奉和太常五卿春对月见寄》
“采兰花萼聚,就日雁行联”—钱起《李四劝为尉氏尉李七勉为开封尉》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李商隐《霜月》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许浑《早秋》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答丁元珍》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宿雁落、寒芦深处”—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元》
“雁不到、书成谁与”—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渔家傲》
“雁过也,正伤心”—李清照《声声慢》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朱敦儒《卜算子》
“落日楼头,断雁声里”—辛弃疾《水龙吟》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
大雁不仅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展翅翱翔,而且在词汇里也有一席之地。如领头雁、南飞雁、雁过拔毛、哀鸿遍野、雁行、雁户、雁阵、雁序、雁奴、雁字、雁足等。
哀鸿遍野,出自《诗经?小雅?鸿雁》中:“鸿雁于飞,哀鸣嗷嗷”。雁字,指雁群迁徙时在空中呈现的“一”字和“人”字形队列。见朱熹诗句“据鞍又向冈头望,落日天风雁字斜。”雁阵,指群雁飞行时排列整齐的行列队形。见无名氏《歧路灯》“只缘花底莺鸣巧,致令天边雁阵分。”陆游《幽居》“雨荠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雁足,因有大雁传书的传说于是“雁足”引申为书信或传送信件的人。见王僧儒《捣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文革中称无户口的人为“黑人”无户口的人家为“黑户”,高度概括。无独有偶,唐代称流动无定的民户为“雁户”,形象描述。见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
除领头雁外,更有趣的是还有放哨的雁。每当夜幕垂空,雁群栖息在江湖沙渚中,有专门担任警戒不睡觉的雁,若遇到偷袭则鸣叫报警。曾读过一篇寓言说,一只狐狸每次偷袭都失败。狡猾的狐狸掌握了雁这种习性施了欲擒故纵小计,雁哨一连三次报警狐狸都稳坐钓鱼台无动于衷,结果雁哨受到群起攻击。第四次狐狸真的出击,雁哨担心受罚挨啄,不敢报警,于是狐狸阴谋轻而易举得逞。古人将放哨的雁取了个名副其实的称号,“雁奴”。见元好问《惠崇芦雁》“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
“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箭”是出自唐教坊《敦煌曲子词》的一句诗,可见自古以来大雁的天敌不是狐狸,而是愚昧的猎人和迷恋野味的饕餮之徒。如今保护鸟类的意识蔚然成风,虽然明火执仗地瞄准鸟类的猎人不多了,但是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正毫无顾忌地蚕食着雁群的栖息地。若不引政府起高度重视及时扭转这种局面,那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美妙享受将从现实生活中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