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式微》取自《诗经·国风·邶风》,据前人考定,邶地应属于卫国的统治范围。《式微》大约创作于西周末东周初。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歌里的“式”是语气助词;“微”指(日光)衰微,黄昏或天黑;“微君”的意思是“要不是君主”;“中露”是倒装用法,指“在露中”。天黑了,天黑了,怎么还不回家?要不是为了君主,怎么还会在露水中呢?
这两句诗歌描写了劳役的百姓受到非人的待遇,他们是为了贵族才会这么拼命的工作。这一时期的百姓附属于贵族,本身几乎没有自由。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两句诗歌里的“躬”是身体的意思。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要不是为了君主的身体,怎么还会在泥浆中呢?
上下两章意思相近,只是“故”换成了“躬”。虽然仅仅是一个字的变化,但却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故”和“躬”使上下两章的声律押韵,且使诗歌的意思表达的更加饱满真实。在上一章中作者身处露水中,下一章又在泥里,这种虚实结合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百姓深陷在泥中无法自拔,没有人能来救他们,那些贵族也不会体谅他们劳作的不易。
《式微》是一首底层的劳动人民反对当权者的怨歌,通过反问的手法引出他们受到的非人对待。这对那些贵族而言极具有讽刺意味,这也是当时劳役人民的心声。
2、《诗经.唐风.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
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这首诗的主题背景是晋国的政治黑暗,没完没了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安居乐业,赡养父母妻子,因而发出呼天怨地的声音,强烈抗议统治者的深重压迫。
这是一首描述徭役沉重、民不聊生之苦的诗歌。全诗三章首句均以大鸨这种鸟本不会在树上栖息,却反常地栖息在树上来比喻成群的农民反常的生活——长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务农养家糊口,其苦情可见一斑。因为鸨鸟是属于雁类的飞禽,其爪间有蹼而无后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于沼泽草地,不能抓握枝条在树上栖息。而今鸨鸟居然飞集在树上,犹如让农民抛弃务农的本业常年从事徭役而无法过正常的生活。这是一种隐喻的手法,正是诗人独具匠心之处。王室的差事没完没了,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大量的田地荒芜失种。老弱妇孺饿死沟壑,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战乱频仍的现实反映,所以诗人以极其怨愤的口吻对统治者提出强烈的抗议与控诉,甚至呼天抢地,表现出人民心中正燃烧着熊熊的怒火,随时随地都会像炽烈的岩浆冲破地壳的裂缝喷涌而出,掀翻统治阶级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