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一:《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 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出处二:明通容《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会心。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与拈花的心,彼此平等,无二无别。因此当迦叶尊者微笑,世尊就藉此印证,并传法给迦叶尊者。自此,不立文字的禅宗心法流传于世。
二千七百年前,释迦牟尼与众圣讲法,忽然沉寂下来,捻起一枝花,对着众弟子微笑。众圣不解其意,面面相觑,惟迦叶尊者有感于心,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 ......(释迦牟尼说的很深奥:“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体的意思是说,最好的佛门正道就是这个,不需要什么语言文字来说来讲就直接可以悟道,现在我已经将这个正道交给大弟子迦叶了。)这一相还的微笑,使他得以继承衣钵。这就是著名的“捻花一笑”。按中土的解释,这“捻花一笑”即是传递禅意,传者无心,得者无心,纯出天然,其妙绝处正在这里。
捻花一笑,佛陀的神情详和,虽然静坐,精神已然跃飞出尘世的一切,因为他坐在了生命的根本之上,没有一丝的不和谐。佛陀告诉了我们一个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如花人生的秘密,那就是捻花一笑
捻花一笑,是一种信仰,一种对人生意义的信仰。我们常常追问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有人觉得,生命是没有意义的虚无。佛陀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是因为妄想尘劳,不能证得。释迦把这一人生的意义赋予了我们,这在某种意义上,给了我们的人生一个光明的目标。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消除虚无。我想要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就应该活在光明里。这光明就是我们的心灯,这盏心灯由我们的行为、语言、思想体现出的生命尊严、价值来点亮。点亮心灯,我们就生活在光明里,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温暖。捻花一笑,让我们的心灯永远闪烁不灭!
捻花一笑,是一种态度,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既然生命如花,势必要经历生活的风霜雨雪。面对坎坷、面对挫折,我们需要堪破一些东西,培养一种坦然的人生态度。我们生活在纷扰的社会中,与周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不得不背负一定责任的“俗人”,要做到超凡脱俗的出世太难了,有些东西是我们不想放的,有些东西我们又不敢放。虽然我们都是没办法做到心止如水的俗人,但是心中存有“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希望又何尝不可呢?
捻花一笑,是一种境界,一种放弃的境界。当年佛陀捻花一笑,是要告诉诸佛子,一切名利是非,皆伤本体;捻花一笑,一切荣辱皆忘。在世间传播最广的经文—— 如“金刚”、“般若”、“大悲”等等里,无不是对“空”和“无”的阐释。我觉得,空和无并不是没有内容、没有意义,而是对所有内容(色)----真如实相的认知,这种认知让我们上升到一种境界,即对任何事物没有忘乎所以的执着和贪欲的境界上来。人生不过百年,有了这种境界,面对那些恩怨情仇,我们就能在捻花一笑中使之灰飞烟灭。
捻花一笑,是一种修养,一种心灵力量的培养。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拈花而笑的。捻花一笑,需要我们用坦荡的胸襟、恒定的信仰、磐石的定力修炼一生。在这样的修炼中,我们不会孤独,不会伤心,不会绝望,因为有一种力量陪着你,这种力量应该来自于上苍。我们的灵魂在修炼中枝繁叶茂,我们的内心在修炼中变得宁静和谐。
佛曰:“合掌为朴素的敬礼,微笑又如莲花的纯净!”面对如花人生,我们捻花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