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人苏轼曾有词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其中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这一句更是成为了古往今来人们深切表达览物之情的千古名句。
中国的诗词歌赋历来都讲究“借景抒情”。当我们看到蓝天、白云、湖泊、山川时,我们的“心湖“就会不经意间对这美好的景像产生“涟漪”与“***鸣”。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永恒的存在,而我们的心境却各不相同,我们的心境会受到年龄、阅历、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看到了相同的影像却产生不同的情感“波澜”。这就是所谓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由此可见,“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亘古不变的风花雪月,我们的览物之情却各不相同,在念天地之悠悠的同时,总免不了感怀身事,触景生情。因此,风花雪月年年都相同,而不同则是我们看风花雪月时的心境。
仔细想来,苏轼的词中所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一句也有不妥之处。究其根本,月并无阴晴圆缺,在自然界无垠广袤的宇宙里,它其实一直都是圆的,我们之所以会看到它虚盈有时,是因为在宇宙中我们观者的立足点与角度方位的不同而已。而人也并无悲欢离合,而我们为什么在生命中会感知到有真切的悲欢离合呢?事实上所谓的悲与欢仅是表相而已,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凡果必有因,凡因必有果,因果必相应。一切世间万物发展的都逃不开这个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虽然存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但我们对外界的感知与认识就一定是理智而正确的吗?非也。其实我们对外界的认识与判断加杂着太多自身主观方面的意识,例如,由于自己本身的心境不同,感知到外界的景色也会不同,当我们心情好时,觉得眼中无无论看到什么影像都是美好的。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好像这个的缺点也都变成了优点。而当我们厌恶一个人时,这个人可能在我们的眼中变得一无是处,而实事却并非如此。
所以我认为,虽然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但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偏离,有时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表相而已。比如,我们对时间的认识就出现了偏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那首著名的《将进酒·君不见》。诗人在诗中感慨时光易逝,人生天地之间,晃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此时的读者,无论身处任何朝代,任何历史背景,更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同诗人产生无比强烈的情感***鸣。在这样巨大的情愫下,我们所有人都会产生一致的理解与认同感。
但有谁会去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世间真的有时间这个概念吗?我们所感知到的时间,它是真实存在的吗?
很久以前的我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也不会去想这个问题。有很多时候就感到时光就像是一条悄然流走的小溪。每当我们驻足向前、翘望而待之时,它却缓缓的从我们的指尖轻轻的滑过,不留下丝毫的印记。当我们木然的凝望着日历上面那一个个呆板的数字时,是否能够真正体会到那一串串数字背后的真正意义呢?
每当日历上那一张张纸被我轻轻的撕去,那一刻我才清醒的意识到这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纸承载着我的过去、背负着我的青春、也预示着我的未来。那逝去的日子终究是不能再回来了,永远的陨灭在那消逝的时间当中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相信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回忆当中都会有同感,那便是时光易老、青春易逝 。但我们是否想过这个世间时间这个概念是真实存在的吗?其实,事实上时间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认为的时间是虚妄不实的,因此根本没有所谓的时间。
真正意义上的一年、十年、百年也都是不存在的。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明明能够感知到时间的存在,为什么说时间是不存在的呢?因为我们在虚妄不实的世间所感知到的时间都是相对的,你所感知到的时间的长与短都是相对的对象不同而感知到的。这就好比当你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时,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当你与自己厌烦的人在一起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我们一切能感知到的时间的长与短,都是因外界唯心所现。
因此,不光是时间本身不是真实存在的,就连“时间”这个词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在没有人类诞生之前是没有“时间”这名词的,自从人出现了人类之后,随着人类不断进化对外界环境认识不断加深,我们人与人之间为了方便沟通、交流而设定了一个表达计量距离的单位名词,其实本质上来讲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正所谓是“万年一念,一念万年。寒来暑往,物换星移,仅是弹指一挥间” ……!
(于壬寅年五廿十九日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