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谈诗歌的主题、立意与意境

谈诗歌的主题、立意与意境

无论诗歌与散文,主题是第一要务。没有主题的诗与文,不管其读起来是多么华美,唱起来是多么动听,那也不过就是一堆死文字,毫无意义。

一、谈主题

主题也叫主题思想,中心思想,是一条贯穿诗文始终的主线,是一条让所有音符都围绕其上下跳跃的主轴,所有意象都要环绕着这根看不见的主线,才能化成所谓意境,进而感动读者,引人***鸣。

诗歌是形象化的艺术,意象就是组成诗歌最基本的元素。意象本身是客观的,但不同的人将它提取时,总会有不同的眼光,进而形成不同的情感色彩,所以诗歌又是形象化、情感化的艺术。

意象的对立面就是概念,意象是跳跃的,概念是固化的;意象是捉摸不定的,概念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意象是诗歌活的灵魂,概念则是诗歌僵化的根源,要让诗歌活起来,就必须多一些意象,少一些概念。

如何让我们能提取的意象活起来,进而形成一定的主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先要做的第一步:

二、立意和格调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进而形成不同的格调,而格调的高低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败,产生所谓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就是一个如何立意的问题。

就说蜜蜂吧,是各类艺术家的最爱和歌咏的主题,人站立的立场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格调,所表达的主题也就大相径庭。如:

不分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为谁辛苦为谁忙,这是唐代诗人罗隐所作《蜂》,前面感叹蜜蜂占尽风光,后面却感慨为谁辛苦,透露出诗人一片悲悯之情。

衔脂窃粉笑蜂忙,只为微躯急聚粮。

念到蜜成无己份,何如花底剩余香。

这是早年读过的一首《蜂》,不知出处,格调就大不如前一首,对蜜蜂大加挖苦和嘲笑,有点象智叟笑愚公的味道。

电影《江姐》有段唱词:

蜂儿酿就百花蜜,只为香甜满人间。

只为香甜满人间,格调就完全不一样,反映了革命者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诚然,诗人不是政治家,但嘲笑劳动者、同情劳动者还是歌颂劳动者,明显就能看出一个人内在的本质,品德高下立判。

三、境界与造境

清末民初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诗词美学著作,他认为,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以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与理想故也”。

他还说,境界有两种,一种是“有我之境”,一种是“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作者在描写的景物和营造的意境中,带有明显的个人自我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笑脸看花花自笑,泪眼问花花必哭嘛!另一种是“无我之境”,就是在所描写的事物和景物中,你分不清哪个是景物,哪个是作者,就是把自我完全融入到境界之中。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很难分得清作者到底是在写景还是在抒情?因为作者将全部情感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是最为高超的造境手法。

当然,我们只是业余爱好者,要达到这一步还很遥远,但要想更进一步,必先学会鉴赏,在前人的诗句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同时,王国维这本《人间词话》当为必修之课。

今天得一五律,自认为还过得去,敬请友友们给点宝贵意见:

《五律·郊野初冬》

山鸡鸣小径, 旷野有荒村。

柏树闲僧院, 游人出荜门。

云霞飘峻岭, 水浪漫桥墩。

萧瑟徘徊处, 吟哦赏月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