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形容“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作风正派”等意思的古文诗句
《警世贤文》
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到经过才知难
板橙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 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
少时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 须下死功夫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题弟侄书堂 》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可以从里面选,大部分可以用)
2. 说一说下面文言文的中心思想陈仲举本来就是怀着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出仕途的,而不是当前的某些所谓的父母官们首先是为了发财。“当官不为财,请我都不来”,这也是一些“官商”以权换钱发家致富的宗旨。据说,某些官员履新之始,首先关心的是衙门是否够气派,下属中是否有与自己投合且随顺的得力干将之类;并非如陈仲举那样赴任豫章太守时,先是一个猛子下到基层去察访,去拜见贤人。我想,仲举的这种田野作风,实在是当下公仆们的一门必修课。想当初,周武王刚刚战胜殷时,他也是先深入到街巷里去拜访贤人商容啊,连休息都顾不上。“得民心者得天下”,显然,周武王是深谙此理的。贤人是群众的民意代表,访贤而举能,方显出一个领导者的亲民态度。反之,如果一个官员高高在上,不是礼贤下士,而是要等贤士们拎着“茅台”、掖着“中华”之类到官署来作揖磕头、奴颜婢膝、低声下气、察颜观色、唯唯诺诺,或者搜肠刮肚地硬扯上一层姑表亲戚什么的,以求得些许甜头;那他就从此开始与人民背道而驰了……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我们需要的正是陈仲举的这种不媚官场世俗的特立独行的态度。面对在官场应酬学上颇有一套研究的秘书的建议,他很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到基层去访贤,要比先到衙门里去跟一帮下属们举行新任座谈会、茶话会之类更重要。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发展,首先要充分开发当地的人才资源。礼贤,实在是留住人才的第一步。倘若照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古为今用”的思想,今天我们读《世说》这一节,应该谦虚地向陈蕃同志学习这种谦恭诚挚地礼贤的作风。“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政者,需要有贤者的辅弼。贤者往往不是藏身于逼仄的衙门里,而多在陋巷闾里之间。贤者能否脱颖而出,关键是要看为政者的识见、胸怀和气度。旧时代里衙门中的帮派风气往往就是造成主事者被蒙蔽而基层贤士不得见用的直接原因,而新时代中,官场上的这种阴风似乎还遗存着。我想若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摩“群情欲府君先入庙”这句话,大概还含有让新主政者先去接受幕僚们、下属们的接风洗尘、顶礼膜拜、融洽上下关系的意思吧!陈仲举,可不吃这一套;他不是那种一发达就变脸的人,而是积极投身于民间低层去礼贤的人:这是陈太守的不等闲处。
心里装得下贤士,为政者才不致于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心里装得下贤士,为政者才能得一方民心;心里装得下贤士,为政者才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愿天下的人民“公仆”们,好好研修礼贤这门必修课!
3. 求文言文译文吴起开始时是西河太守,很有威望名声,魏设置相国一职,并让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跟田文说:“请你和我比较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帅三军,使将士们都愿意舍生奋战,使敌对的国家不敢打(我们魏国的)主意,你比起我来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辖官吏,亲和百姓,使国库得到充实,这一点你和我比起来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镇守在西河使秦国的部队不敢向东侵略,韩国和赵国都服从(魏国),这点你比起我来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条,你都不如我,而官位却比我高,这是为什么呢?”田文说:“国王年少,诸侯国都存在猜忌,大臣们也离心离德,在这样的时候,相位是属于你呢?还是属于我?”吴起沉默了许久,说:“相位属于你啊”田文说:“这就是我官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于是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就任相国,娶回了魏国的公主,就想加害于吴起,公叔的部下说:“吴起很容易被扳倒的。”公叔问:“怎样(让他滚蛋呢)?”部下说:“吴起为人有节制而廉洁。而且还爱惜自己的名声。您先和魏武侯说:‘吴起是贤能之士,而您的国家太小,并且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里担心吴起没有留在魏国(为您效忠的)意思啊。’武侯马上会问:‘那该怎么办呢?’您就说:‘试着以公主的名义宴请吴起,如果他有留下来的心思就会接受,如果他想走的话必定会马上告辞而去。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他是否有二心)。’等您回来后,激怒公主来让她羞辱您,吴起看见公主羞辱您,肯定会马上告辞而去。”吴起看见公主侮辱魏国的相国(公叔),果然拒绝了魏武侯(要求他赴公主之宴)的要求。武侯怀疑他并不信任他了,吴起怕获罪,就逃走了,马上到了楚国。
楚悼王素来知道吴起的贤明,他来后就让他担任楚国的相国,((吴起)明确法度,审查政令,用不重要的官来卖钱(搜集国家的闲散资金),用卖官得到的钱来犒劳军士,支付军饷。把(施政)重点放在使军队强大起来。辩驳了那些来游说(楚悼王)参加纵横捭阖的说客。并向南平定了百越地区,向北征服兼并了陈蔡两国,击退晋国三公的侵略,向西讨伐秦国,诸侯国害怕楚国的强盛,所以楚国的贵族们都想加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后,王公宗室大臣们群起作乱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悼王的尸体旁边并伏在上面(希望以此来逃避攻击,攻击吴起的人用箭刺杀吴起,也击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被安葬后,太子被立为王,就命令令尹全部杀掉那些射杀吴起和击中悼王尸体的人,因射杀吴起而遭连坐问罪致死的宗室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说:世俗所说的调用军队之法,都说《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兵法〉因为世上很多人都有,所以就不说了。
从吴起的行事作风来看,古语说:”能干的人不一定能说会道,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能干,“孙膑替庞涓筹划计谋算是明智的,却不能在被(庞涓)加害受刑前拯救自己的危难。吴起说武侯因为行为作风不能称之为德,就到楚国,终因为尖刻暴戾和少施恩德而枉送性命,悲哀啊
姑妄言之,不碰文言文已一年矣,如有疏漏,在所难免,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