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蜀国的历史中有一个叫花蕊夫人的人吗

蜀国的历史中有一个叫花蕊夫人的人吗

有。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

这首《述亡国诗》悲愤婉转,不亢不卑,表达了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女深沉的悲哀。这位才高气傲的女诗人是谁呢?据说是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人称“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聪明贤淑,风流蕴藉,不但貌若天仙,而且擅长诗词。

后蜀主孟昶少年风流,为寻找不到美女闷闷不乐,后来,有一位心腹太监在青城明察暗访终于物色到一位美女。这位美女体态轻盈,浅着粉黛,容颜绝世,给人一种空谷幽兰自然淡雅之感,孟昶如获至宝,立即留在宫中,封为慧妃.

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为她修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每到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城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红如火,白似雪,远看如朝霞灿烂,近闻花香浓郁,从此,成都也得了雅号,叫“锦城”。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望着花丛中的美人,感慨地说:“你真美呀!这芙蓉不足以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啊,朕封你为花蕊夫人。”

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南击后蜀,蜀军不堪一击,孟昶只得自缚请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陪孟昶被押解进京。

宋太祖早闻花蕊夫人之名,令立即召见。只见花蕊夫人腰似弱柳,眉含远山,唇若朱涂,确实是蜀国第一丽人。为掩饰自己的失态,宋太祖竟厉声指责花蕊夫人说:“人说女色是亡国祸水,你倚仗美貌,使孟昶荒于游乐,败了国家,该当何罪?”花蕊夫人面无惧色,坦然陈辞:“作君主的掌握军政,占有权力,不能悉理朝政,强军保国,自己迷恋声色,又要将罪名加到宫妃身上,是什么道理?”当场索要纸笔,题了一首《述亡国诗》献上。

宋太祖喜爱花蕊夫人,将她收入宋宫。7天之后,孟昶不知何故竟暴死于宅第。花蕊夫人悲痛欲绝,在宫中挂上孟昶的像,表示纪念。后来,宋太祖死,赵光义继位,又逼花蕊夫人就范,她哪肯再度失身偷生?被恼羞成怒的赵光义一箭射死。

才名远播的花蕊夫人香消玉殒,但却留给后人一连串的问号...

有的说,她是被赵光义看见,一箭射死的。有的说,她被宋太祖纳入后宫后,依然怀念前夫孟昶,把孟昶的画像供奉在内宫,骗宋太祖说是“张仙送子图”(据说后人盛行供奉“张仙送子图”,就是由此而来)。后来,她年长色衰,郁郁而死。

也有种说法早在国破家忘时,花蕊夫人痛心疾呼疾呼:“国已不在,我还有何面目存身于世间!”后飞身以头撞击宫殿石柱,顿时,鲜血崩溅..宋太祖赵匡胤出手想拦,早已来不及了,不由长叹:“真乃千古一奇女子也!”让人隆重下葬了花蕊夫人,又命建庙祭之。

息夫人:

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本名息妫,原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由于她的容貌太美丽,楚王在公元前680年灭息国时,遂将息妫据为己有。后来,息妫“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王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 《左传》庄公十四年于是,息夫人在历史上的悲剧女性角色由此奠定。

息夫人为什么“未言” “未言”的又是什么古今学者有种种解释。杜预、王维说是指“未与王言”、“不***楚王言”,现代学者蔡义江等赞同此说王维《息夫人》、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但古人对此说早有驳诘 “乌有所谓生子而未言者 ” 吴骞《拜经楼诗话》 “息妫既为楚王生二子,衽席之间,已夕,安得未言 ”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一于鬯等人认为,“未言”就是“未尝一笑”。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杨伯峻认为此说实“误”,他引古人成说,认为“未言”就是不“先发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一册。钱钟书也引古人成说,认为“未言”就是不“言及往事”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 ,至于饮食起居时是否言谈,钱先生并未涉及。笔者比较认同杨先生的解说,不“先发口”即指对任何事都不先发言。理由是,息妫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有降志辱身之恨。悲恨交集,如两块大石重重地压在心上,哪里还有什么言语她不想开口,也不愿开口。但在楚文王的淫威面前,在“生堵敖及成王”的夫妻生活中,又怎么可能不开口,不说话在这种两难的情势之下,她最大的可能就是不先发言。

尽管以上诸种解说不能统一,但认同息夫人吞声饮泣、以泪洗面的伤心情态则一。而实际上,正是因为对“未言”的解释众说纷纭,反而增添了息夫人悲剧的传奇色彩。

息夫人国破家亡以及吞声饮泣、默然抗争的不幸遭遇引来了古代人们的同情。唐代有人为她建造“桃花夫人庙”,一些文人墨客、才子雅士更是咏叹不绝。其中著名的诗篇要算王维的《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楚王言。”我们读“看花满眼泪”,便会自然地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读“不***楚王言”,也会自然地想到息夫人“未言”。此外,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从另一角度来咏叹和评说息夫人,写下有名的《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绿珠坠楼而死,以效死于夫婿之前,何等刚烈又何等决绝诗人对息夫人的悲剧形象予以重新解说和评价——懦弱胆小的息夫人的可悲遭际诚然可悯,但怎及得上以一死相争者的令人感佩、赞叹呢此诗写得十分蕴藉,清人赵翼就认为此诗“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词语蕴藉,不显露讽刺,大得风人之旨耳”。

在外敌和强暴面前,中华民族历来都主张敢于抗争,勇于牺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是民族的大节,是原则问题、道义问题。从这一角度评说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自然可以得出该诗的立意比王维一诗要高的结论。这也使我们联想到有名的韩凭夫妇的爱情故事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妻遂自投台……而死。遗书于带曰 ‘王利其生,妾利其死。’” 干宝《搜神记》韩凭夫妇生死不渝的爱情以及何氏坚贞不屈的优秀品质自然更能赢得文人墨客以至凡夫俗子的敬佩。

但时移世易,历史长河奔腾向前,后人们更多地是同情息夫人的悲惨遭遇,这是历史沉淀的表现。正如史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全编》中所言 “泰州邓孝威汉仪,题《息夫人庙》云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读之遽患心痛卒。见吴永烈《燕尾琐语》。”“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读《息夫人庙》而起身世之感、家国之思,以致“遽患心痛卒”,这多少还是表现了这些人在道德良知上的一种负罪感,让后世之人更多地同情其遭际的无可奈何,而把道义上的亏损轻轻放过。但无论如何,若是拿他们与史可法等以死殉国的民族英雄相比,其气节之高下,又岂能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