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羌笛是什么意思?

羌笛是什么意思?

塞上秋来,羌笛阵阵,斜风细雨,大漠孤直的长烟仿佛氤氲着漫天的水汽,濡湿悲泣。

在中国古代,羌笛代表着思念的感情,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诗歌中常见到关于羌笛的记载。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来寄托自己思念亲友的感情。

最初的羌笛是用鸟腿骨或羊腿骨制成,有两种用途,既是吹奏的乐器,又是策马的马鞭,故又名“马鞭”或“吹鞭”。在西汉以前,羌笛只有四个音孔,到公元前1世纪,经过京房(公元前77年枣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的音孔,才有了五个音孔。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羌笛秋声湿塞烟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赤布苏、沙坝地区的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民从西部地区携带而来的。据史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一世纪由京房加一高音按孔,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唐代 亦有“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名句。

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之,羌笛的存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除了世代口传心授外,羌笛也成为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渠道。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