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放翁,即陆游。
徐骑省,一般指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五代到北宋时期大臣、学者、书法家,江都少尹徐延休之子。十岁能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合称“韩徐”。初仕杨吴,担任校书郎。再仕南唐,历任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跟随南唐后主李煜归顺北宋,历任太子率更令、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年,因事贬为静难军行军司马,病逝于任上,时年七十六岁。工书法,与弟徐锴合称“江东二徐”。在文字、诗歌、散文创作方面成就十分突出,与人***同校订《说文解字》,参与编纂《文苑英华》,著有个人文集30卷,《质疑论》若干卷。《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均收录有其作品。
李山甫,(1019年—1087年),字明叟,一字公晦,号龙溪钓叟,军事家,诗人,北宋建昌军南城县龙溪保人(今江西省资溪县高田乡龙荫村)。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任建宁知县。熙宁六年(1073年)从经略安抚使王韶攻取吐蕃占据的河州,因守香子城有功,升为太常博士、河州通判。元丰三年(1080年),王韶以其才可用,荐于朝廷,授作坊使,任澧州。在澧州妥善处理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问题。积极参加王安石倡导的变法运动,与之交厚,王安石曾赴其家探访,留有《访山甫龙溪新居题壁》、《访山甫入长山不遇》、《题长山山甫故居》等。
赴举,音fù jǔ,意思为应举。唐宋时指乡贡入京参加礼部试。明清时指赴省城参加乡试。宋·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八出:“争如投上国,赴举夺魁名。”
所知,音suǒ zhī,释义:1、所知道的;知道。汉·王粲《咏史诗》:“自古无殉死,达人***所知。”2、相识的人;要好的人。唐·元稹《莺莺传》:“张生发其书於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本条诗话中“所知”应为“相识的人”。
黄祖,(?-208年),东汉末年将领。刘表任荆州牧时,黄祖出任江夏太守。初平二年(191年),黄祖在与长沙太守孙坚交战时,其部下将孙坚射死,因此与孙家结下仇怨。之后,黄祖多次率部与东吴军队交战,射杀凌操、徐琨等人。建安十三年(208年),在与孙权的交战中,兵败被杀。
鹦鹉客,典故。黄祖杀祢衡。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东汉末年名士。个性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孔融著有《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后来祢衡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黄祖也能善待祢衡。祢衡替黄祖做文书方面的事,孰轻孰重、孰疏孰亲,都处理得很恰当。黄祖拉着祢衡的手说:“先生,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说的话一样啊。”黄祖的长子黄射,为章陵太守,和祢衡尤其友善。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就鹦鹉)作一篇赋,以此来使嘉宾高兴高兴。”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后来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但祢衡出言不逊,让黄祖很难堪,黄祖就斥责祢衡。祢衡更是仔细地盯着黄祖,说:“死老头!”黄祖非常生气,想要打他。祢衡更是大骂,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杀祢衡。因为黄祖的主簿一向恨祢衡,即刻就杀了祢衡。黄射得知消息后光着脚来救,但没赶上。黄祖也后悔,就厚葬了他。祢衡死时年二十六岁。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时年二十六岁。黄祖对杀害祢衡一事感到十分后悔,便将其加以厚葬。
志公,音zhì gōng,意思是尊称南朝梁高僧宝志(一作“保志”)。志公,南北朝齐、梁时的僧人,又叫宝志、保志、保公,(418年—514年)。志公禅师是个传说中的“神僧”,据说俗姓朱,是金城(在今甘肃兰州)人。他年少出家,参禅开悟。后居无定所,往来都市,时而吟唱,颇似谶记,众人争问祸福,所言均验。齐武帝以其惑众,曾拘其入狱。但人们仍日日见他散步街头;待查看狱中时,他仍在牢房打坐。齐武帝闻悉此事后,请他入华林园供养,禁其出入。但他并不受约束,仍常来往于龙光、净名、兴皇等寺。至粱武帝建国,始解其禁,并尊奉为国师,时常长谈,请开示法要。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保志》:“今上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南史·隐逸传·释宝志》:“虽剃须发而常冠帽,下裙纳袍,故俗呼为志公。”
麒麟儿,音qí lín ér,指颖异的小孩子。古代中国民间多以“麒麟儿”、“麟儿”、“麟子”等为美称赞扬别人家的孩子。古时王室成员也可代指自己的孩子。“志公偏赏麒麟儿”,南朝《陈书·徐陵传》曰:“时宝志上人者,世称其有道,陵年数岁,家人携以侯之,宝志手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
王建,(765年—830年),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大臣、诗人。出身寒微,贫困潦倒。大历年间,考中进士,一度从军。中年入仕,历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郎、太常寺丞,累迁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唐文宗大和四年去世,时年六十六岁。擅于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宫词”,为研究唐代宫廷提供重要材料。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李仆射,即李愬(sù),(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临潭县(今甘肃省临潭县)人。唐朝中期名将,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元和十二年(816年),出任唐邓节度使,参与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叛乱,于次年(817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王建创作《赠李愬仆射二首》,全诗包举唐朝的平蔡战役,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地记录了“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奇袭过程。
白香山,即白居易。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东都,指唐朝东都洛阳。唐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韩愈曾经在洛阳任职。本条诗话的《东都》诗正式诗名为《东都遇春》。原句为“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随园诗话》将“嘲”误刊为“朝”。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元稹聪明过人,少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痞卧》,指因为痞症而卧床。痞症是中医病名,指胸腹部胀闷不适而外无硬结之形的症状,也有称腹内有硬块的。痞证的临床表现有:1、有的人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的现象。2、还有的人可能会出现咳痰或者是腹部坠胀的症状。元稹诗句“一生长苦节,三省讵行怪”,可以说既间接描写了痞症的表现,还对自己为啥得此病进行了反思。
片玉,音piàn yù,比喻群贤之一。《晋书·郤诜传》:“(武帝)问诜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酧,音chóu,意思同“酬”。酧唱:以诗词相互赠答。康熙字典:《正字通》俗酬字。
正旦,音zhēng dàn,指农历正月初一日。另,读zhèng dàn时,指戏曲角色行当,青衣的旧称,有些地方剧种里还用这个名称。
青脐,指肚脐周围皮肤色青。脐色发青或青蓝,为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中州,常与腹皮寒冷、拘急板滞并见。常有腹痛隐隐,喜按就温,肠鸣泄泻,四肢欠温,口淡食少,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此外,痛证亦可出现脐色发青。元稹诗句“闲观风色动青脐”,说明元稹对中医颇有了解。前面说到了“痞症”,这里又说到“青脐”,从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推知,元稹患有经常腹胀、腹痛的疾病。也许有人会说,青脐也可能指青色的脐橙啊,“闲观风色动青脐”不是正合适吗。可惜,植物学告诉我们,脐橙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甜橙的一类栽培品种,脐橙最早的品种华盛顿脐橙是1870年由巴西的有核塞来他甜橙的枝变而来,20世纪初,脐橙通过数次引种栽培才传入中国。元稹显然是没有见过脐橙的,所以,“青脐”绝非青色的脐橙。
令狐相公,指令狐楚,(766年-837年),字悫士,自号白云孺子。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市)人,郡望敦煌(今属甘肃)。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本条诗话之“仁风扇道路,阴雨膏闾阎”句出自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唐长庆四年(824年),唐敬宗即位不久,令狐楚便被起用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同年九月,出任检校礼部尚书,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及汴、宋、亳诸州观察使。
仁风,音rén fēng,释义:1、形容恩泽如风之流布,旧时多用以颂扬帝王或地方长官的德政。《后汉书·章帝纪》:“功烈光於四海,仁风行於千载。”2、亦指扇子。《世说新语·言语》“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太傅谢安赏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於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后因以“仁风”为扇子的代称。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器物》:“扇曰仁风。”
闾阎,音lǘ yán,意思是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出自《史记·平准书》:“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阎,指里巷的门。唐·白居易《湖亭望水》:“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簟,音diàn,从竹,覃声。本义:竹席。冰簟,清凉如冰的簟席。
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诗人、农学家。举进士不第,曾作湖、苏二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甪直)。约中和元年(881年),陆龟蒙去世。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下诏,追赠为右补阙。陆龟蒙与皮日休齐名,人称“皮陆”。其诗求博奥险怪,七绝较爽利。写景咏物为多,亦有愤慨世事、忧念生民之作,如《杂讽九首》《村夜二篇》等。文胜于诗,《四舍赋》、《登高文》等均忧时愤世之作。小品文写闲情别致,自成一家。著有《耒耜经》、《吴兴实录》、《小名录》等,收入《唐甫里先生文集》。
包山,音bāo shān,山名。位于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山下有洞庭穴,为地脉。也称为“洞庭西山”。
缃蕤,音xiāng ruí,释义:1、水草名。一名紫荇。清·厉荃 《事物异名录·百草·荇》:“缃蕤,紫荇也。”2、黄色下垂的花朵。缃:浅黄色,《说文·新附字》帛浅黄色也。蕤:草木枝叶下垂貌,《说文》蕤,草木华垂貌。宋·姜夔《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词:“花中惯识,压架玲珑雪。乍见缃蕤见琅叶。”本条诗话错将“缃”刊刻成“湘”,此二字在古代亦不能通假。
朱竹垞,即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音chàng),号竹垞(音chá),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详见《硬读<随园诗话>(267)》
阼阶,音zuò jiē,意思是指正房门口东侧的台阶,或东厢房前的台阶。《仪礼·士冠礼》:“主人玄端爵韠,立于阼阶下,直东序西面。” 郑玄注:“阼,犹酢也,东阶所以答酢宾客也。”汉·贾谊《新书·礼》:“礼,天子适诸侯之宫,诸侯不敢自阼阶。阼阶者,主之阶也。”《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丁未,齐主至,帝降至阼阶,见以宾主礼。”郭沫若《屈原》第二幕:“正面四大圆柱并列,中为明堂内室,左右有房,房前各有阶,右为宾阶,左为阼阶。”
杜少陵,即杜甫。
灯檠,音dēng qíng,意思是灯架。北周·庾信《对烛赋》:“刺取灯花持桂烛,还却灯檠下烛盘。”宋·陆游《冬夜读书》诗:“莫笑灯檠二尺馀,老来旧学要耘锄。”
蒲桃,音pú táo,古时对葡萄的别称,也称蒲陶、草龙珠、赐紫樱桃、菩提子、山葫芦。明·陈与郊《昭君出塞》:“你有一日蒲桃春酿赏,又只怕鸿雁秋来断八行。”
酂侯,音zàn hòu,或cuó hòu,亦作“鄼侯”。汉代开国功臣萧何的爵号。萧何所封酂侯,酂有两地,音分别为zàn、 cuó。南阳郡酂(zàn)县在今湖北省老河口一带。酂(cuó)在刘邦、萧何的家乡丰沛不远,在今河南永城西酇城镇之地。《史记集解》、《史记索隐》都以为萧何封地应为南阳酂县,大多数参考材料也注“酂侯”音为“zàn hóu”。但据《朱绍侯文集(续集)》“酂侯萧何封地考”考证,其封地应该在河南永城西酇城镇,故“酂侯”实应为“cuó hóu”。《辞海》未注,《词源》也认为应读“cuó”。
马援,(前14年-49年),汉族,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量移,音liàng yí,释义:1、多指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近处任职。唐·白居易《自题》诗:“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清·顾炎武《日知录·量移》:“唐朝人得罪贬窜远方,遇赦改近地,谓之量移。”2、泛指迁职。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归舟》:“道光辛丑秋七月,由粤西量移苏抚。”
范蠡,(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伍员,音wǔ yún,( ?—前664年),字子胥,春秋楚人。与父兄俱仕楚,后楚王听谗言杀其父兄,员逃亡吴国佐吴伐楚报仇,并辅吴称霸。吴王夫差灭越后,欲释越王句践回国,不听员谏,因信谗杀之。伍员死前预言越必灭吴,后九年越果灭吴。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