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钟弱翁,好为人师,还是仕途不顺 (作者-王泽生、2010年10月19号深夜,于绥化)
吕岩的《牧童》诗,原本并非这个标题,而是《答钟弱翁》——见于《千家诗》第八十九首。《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定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谢枋得是南宋末年诗人,入元朝以后因不肯仕于元朝统治者而死于元大都,谢枋得生前曾编选过《千家诗》,由其人品可推知《答钟弱翁》标题的可靠性。
钟弱翁,何许人也呢?钟弱翁,名傅,字弱翁,宋朝人。钟傅,曾因人推荐而做了官,但因政局动荡、朋党倾扎,致使其屡遭降职贬官,可谓仕途不顺。于是,吕岩从好友的角度赋诗,以牧童弄笛、“归来饱饭”、乘蓑而卧的诗句来启示之,劝勉之,何必固执于争虚无的功名利禄呢,何必强迫自己勾心斗角于宦海呢,何必在意那些身外之物呢,与其痛苦于市井宦途,不如全身而退,隐遁于山林荒野,过一种闲逸舒适的生活。故而,此诗是“劝慰诗”。
吕岩,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也有人将其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北宋开国,之间是五代十国,吕洞宾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国史》里说他“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而从唐末至宋初,前后时间跨度百年,与吕岩的年龄相符,故此,吕岩、钟弱翁有可能处于同生活于宋朝初年。吕岩才以百岁高龄的经历现身说法,钟弱翁是否听从不得而知了。
有人说钟离权就是钟弱翁,如果这样,本是儒生的吕岩,因科场不利才转而学道的,就与钟弱翁同为“道友”了——此推论不可信。因为钟弱翁与钟离权是两个人,两个时代的人。理由是:钟离权为汉代人,相传历魏至晋又做了边关大将,后来收了唐末的吕洞宾为徒——《国史》说“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假如钟弱翁与钟离权为同一个人,那么,早在五代时期即为道人的钟离权,入宋后,又被举荐才做了官,改名叫钟弱翁,那其岂不几百岁了,远远超出人的正常寿命,就悖论了。
不过,有段古文记录了“钟弱翁好为人书”的癖好,原文是:「宋之钟弱翁,为某县之令,自以为书佳,故好谤讥榜额所书。凡所至,有不适己者,必令人去而重书之。然其书实不公,曾过一山寺,有高阁壮丽。翁弱与僚属部曲拥立,望其额,曰:“定惠之阁”,旁题姓名漫灭。弱翁称谬,使僧梯取之,欲更书之。僧拂拭就视,乃颜真卿所书,弱翁顾谓僚属曰:“如此好字,何不刻石永存。”传者以为笑。」钟弱翁,在县令任上的时候,看到山寺“定惠阁”里的题榜者名姓漫灭,取下拂去灰迹,发现是颜真卿所书,就说当刻碑,这个笑柄无疑是其“好为人师”性格的最好注脚。《孟子·离娄上》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那么,钟弱翁自以为是,大有文化“奸臣”的嫌疑了。
关于钟弱翁狂妄自大、好为人师的性格,还有一段趣闻:「相传,与在“定惠之阁”的笑柄一样,钟弱翁每到一地,就凭着权势摘下那的匾额,由他题写,他的字不怎么样,招来众人讨厌。有一天,他和一位道士闲游,见一牧童牵牛而行,他说能对此景赋诗否?道士笑道“此牧童即能为诗,哪里用得着我”。于是,牧童脱口就作了《牧童》诗。后来,人们说道士和牧童乃吕洞宾,为教诲不知天高地厚的钟弱翁才这样的。」
当然,这只是穿凿附会罢了,不过倒也寓言了好为人师的道理。那么,《千家诗》里题为《答钟弱翁》是否是讽喻诗呢,我看可以。从作者的遭遇看,无疑是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满,故而产生了心向自然的情结。至于牧童姓甚名谁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既然不能达则兼济天下,就不如独善其身地纵情于野外,回归生命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