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美: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和青年作家谈话》,《文学论文选》第2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必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诗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笔者认为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我们首先来看一首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作于安徽滁州刺史任内,写的是春天涧边的景色。起始两句写在涧边的所见所闻,是雨前傍晚的涧边的春景,从岸上写出;后两句写雨中西涧的景色,从水中写出;四句诗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两张滁州西涧的画幅,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受的这其中的体味,其实就是所谓的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一.关于意境的发展及含义

关于意境的发展及含义,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或分歧。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意境”多有阐述: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诗格》,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8——39页)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通过后人对意境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到王昌龄对于意境的解释还是比较粗造的。到了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意境”描绘成“意象”;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笺注》中又把“意境”摹写成“兴象”;近代的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含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等一系列著作中,对于“境界”有多种精辟的理解: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宋元戏曲考》)

可见,王国维对“意境”的探讨与看法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对于“意境”的理解了。

可是王维说的“境界”到底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意境”呢?历来说法是不一的,大多数人还是持赞同的口吻的,笔者个人以为“境界”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意境”的含义,但从细处来看,还是有区别的,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从“境界”的字面意义来看,它最初是指地界、疆域等,而没有涉及到人的或是其他的思想精神的领域,只是后来才慢慢被引入的。究其字意的内涵还是和“意境”有所差别的。早在50年代,李泽厚先生就指出,“意境”一词“比稍偏于单纯客观意味的‘境界’二字似更准确” (李泽厚《“意境”杂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叶嘉莹女士也认为,“境界”一词含义太多,使用起来“不免导致种种误会”或者增加了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相比之下,还是“意境尤易于为人所了解和接受”(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22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呢?宗白华这样说道:

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现在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笔者认为,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有些境界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二.关于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样式而存在着,诗歌创作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整合体,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态荷载着诗人的心灵世界。黑格尔说:“它是一个伟大心灵和伟大胸襟的想象,它用图画般的明确的感性表象去了解和创造观念和形象,显示出人类的最深刻、最普通的旨趣。”(黑格尔《美学》中译本第一卷50至51页)黑格尔认为,在艺术创造里,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而诗歌这种经过心灵化之后表现于读者思想中的东西也就称之为诗歌的意境了,一首诗歌写出来之后如果不能给人以很好的意境美感,那就不能算做是好诗,好的诗歌必定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论这种享受是喜的还是悲的,是明的还是暗的。我们来看一首唐朝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相传扬州有二十四桥,一桥一景,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又一说二十四桥即吴家桥,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亭亭玉立在桥上吹箫,因此得名。现坐落于瘦西湖里面,笔者曾亲临于二十四桥那美妙的画景之中,现在想来还是回味无穷。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扬州之后,仍然魂牵梦绕;这首诗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在这秋深月明之际,你是否在与你的某个或是诸位红颜知己们在吹箫按曲呢?这里将想象中的情景与古时的传说巧妙地重叠在一起,令人仿佛想见到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风情万种,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简直是梦里江山……诗境空灵虚幻,美妙绝伦。即使是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们,读到此诗,也定然会在脑海中浮想联翩,那美丽的情致久久萦绕在身边……

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意境”,是指超越于作品的物质形式,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中生成的整体性美感;意境是与客观世界(尤其是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的,诗人不观照外物,不在外在的世界中得到一种心灵的触动感发,是没有办法构成审美意象,从而写出蕴含着优美的、深远的、丰富的意境的篇什。但“意境”不是客观外物的机械的拍照,而是经过创作主体高度选择、简化的审美“完形”。主题的审美意志在意境创造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意境”的创造带有很强的主体色彩,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超越,因此它显得更加虚灵化!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对客观之“境”(存在)的辨证统一;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一首好的诗歌,不论长短。只要作者情真意挚,遵循形象思维这一艺术规律,都能描绘出形美意足的境界来。比如诗人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歌有形象(境):我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求着光明;还有其思想(意):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社会处在一个极端迷茫的时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何在?诗人呼唤着人们要觉醒,要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要用我们的奋斗与努力,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光明。这首诗的“意”是虚隐的,境却是实显的。诗歌的“意”是主观的、想到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境”是客观的、看到的、浮动于诗歌表面的。但它们之间却是和谐的,像水与乳融为一体;是统一的,像血与肉不可游离。

三.诗歌的意境美与意象分不开

说到诗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谈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但意境与意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他还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作这样的表述: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毛翰《诗美创造学》第210-211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听起来似乎有点渲染和夸张,但在一定意义上却很形象地说明了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他说,意象与意境是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空间;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他还把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用这样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黑+白 (毛翰《诗美创造学》第211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毛翰教授对于意境与意象的见解是非常有道理的,我相信也会慢慢地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的。再者可以看出,诗歌意境的产生是离不开意象的,没有了意象的支持,那么意境也就变得空洞而无味了。下面是笔者不久前发表的一首题为《思想之鱼》的诗歌拙作:

穿过记忆的河

一条鱼在浅水里盲目地游

思想犹如一道坚固的门

灵动的心在流水中挣扎

欲望同水草般一起疯长

陶醉过岸边美丽的芳草

与繁华的烟尘

前方宽阔的海洋如此深沉

一只鱼将以怎样的姿态

游历于风浪

只听见海风在吹 海潮在唱

一个声音在回响……

在风平浪静的某个夜晚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鱼

在海洋的上空飞翔游走

而另一只却死在

松软的沙滩上

我走过一条鱼的身边

如同走进生命的一个冬季

远方的海在嘲笑着鱼的痴

而我却躲在自己的思想里

哭泣……

写作这首诗歌的最初本意是想表现自身创作上的一种束缚与困绕,诗中运用了“河、鱼、门、芳草、烟尘、天空、海洋、风浪、沙滩”等一系列的客体作为意象。诗的第一节是回顾,这里的“鱼”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化身,“河”看作是小的创作空间,多年的追求就如同一只鱼儿在小河里盲目地游走,想冲破一种束缚,得到一种思想上的解脱,这种心态是非常迫切的;第二节由回顾转入迷茫,这里的“芳草”、“烟尘”比做生活的一种经验或体会,“海洋”则是创作上的一种大的飞跃或收获,但无论怎样努力,还是冲破不了那种束缚,只知道“风浪”很大,前途一片迷茫;第三节由迷茫进入到顿悟,灵光一现,似乎找到了一种对待的心态或方式,但又很清楚地知道结果要么“飞翔”要么“死亡”;最后一节,又跌落到了一个迷茫的境地,但没有直接点明结果怎样;在后两节里所运用的“天空”“沙滩”“鱼”、“海洋”等客体亦真亦幻,主要是想给读者留下一个足够大想象空间……

四.诗歌创作上对意境的把握问题

黑格尔说:诗人“应当深入到精神内容意蕴的深处,把隐藏在那里的东西搜寻出来,带到意识的光辉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第5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在这个“艺术的光辉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意境之美”。我们在创作诗歌时应该要把握好许多问题的,对于意境的营造是尤为重要的。但如果首先不注意对诗歌里意象的营造与把握,就无法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这里只浅谈两小点:

1.对意象的把握

诗歌的意象是离不开想象做基础的,我们在写一首诗歌的时候,首先是要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不仅指的是情感,还指的是灵感,写诗是需要灵感的,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捕捉那一瞬间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找到某些客体(事物或景物)作为自己情感或是灵感的记载方式,作者要足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有代表性的客体来寄托和承载自己的思想情感,当然这种选择是要有新意的。所谓新意是指与他人所寻找的有所不同,人们常见的、常写的东西,最好不要再拿来写了;选择好以后,也不是对这些事物的照搬和堆积,而是要通过诗歌语言本身的规律去构思、排列与组合;要知道意象最终也就是要在你的这些选择、构思、排列与组合之中产生。好的意象一产生,那么对于诗歌意境的营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对意境的把握

意象产生了,那么是不是代表意境就形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优秀的诗作大多数是“意”与“境”和谐交融的,然而现当代也有很多作者在意境的创造上出了很多毛病,没有很好地把握二者的关系,很多诗歌是“有意无境”亦或是“有境无意”的,“意”是靠形象支撑的,“境”又是靠“意”去深化或升华的;有些作者在写诗的时候罗列了很多的客体事物,没有很好地运用思维去进行内在的构思和安排,机械地把一些所谓的形象或者意象叠加起来,连自己也没有弄清楚的东西,就盲目地把它称之为“诗歌”了,可想而知,这样的诗歌能有什么样的意境,又能给人以什么样的美感呢?还有的作者在写诗的时候,对意象把握的很好,但是在结构安排上没有很好的思考,结果写出来的诗歌给人一种“意境混乱”的感觉,出现了前后语言或是形象的逻辑混乱,这样的诗歌也不是好的诗歌。由于篇幅的及其他原因的限制,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总之,诗歌的美不仅包含着语言的风格、艺术的手法、表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内容。诗歌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的统一的结晶体,是这种结晶体放射出来的艺术美!因此,诗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有“意境”,就必须以热情专注的目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和体验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在观察和体验中,我们获得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捕捉形象,积累感情,移情入景,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抒发自己内在的情感和体验!最后笔者用别林斯基的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记述大自然之美的作品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抄袭而成的。诗人从心灵深处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再创造,无论哪一种情况,美都是由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如果他想用大自然景象来感染或者震动我们,他自己先就必须对这景象加以欣赏或者感到吃惊。”(《别林斯基选集》)

诗歌介绍: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