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运河第一湾,大运河为什么在郑口拐了一个大弯?

运河第一湾,大运河为什么在郑口拐了一个大弯?

京杭大运河流经河北故城县郑口镇时,出现一处长约2.5公里、接近180度的大拐弯,因这里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号称“运河第一湾”。明清以来,为了便于水运、减少水患,历代官员来此任职总想把大拐弯取直,都被当地百姓好言拒绝。祖祖辈辈的故城人认为,这是他们心中的“吉祥湾”。

今年以来,大运河沿线各地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初冬的“运河第一湾”深沉静谧,站在堤岸上远眺,宽阔的河滩绿中泛黄,数十只白鹭上下翩飞。那一片扫洪柳、六座挑水坝和一只小王八的故事,无不让人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真诚。“吉祥湾”有时候并不吉祥,由于弯急流大,大涝之年,“运河第一湾”左岸河堤遭受严重的水流冲击,极易发生决口溃坝危险。

吉祥与灾祸,看似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却被人类的智慧化解。清光绪年间,故城人在左岸种植了一排排柳树,每逢大水来临,当地官员命人将柳树从根部锯倒,巨大的树冠横躺河中,树与树之间再充填成捆的秸秆,起到拦水减速作用,这些柳树被称为扫洪柳,成捆的秸秆称为“埽”。扫洪柳处在“运河第一湾”的尾部,百姓称此湾为龙形湾,故又把扫洪柳称为“龙尾埽”。

故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姜玉岭说:“锯树有讲究,要拿捏好那种藕断丝连的分寸。既不能彻底锯断,否则树冠会被水冲跑,还要保证树冠能倒下,真正发挥挡水作用。”据史料记载,故城县锯柳防洪的创举在清雍正年间被当作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采取“政府出资、百姓管护”模式,相当于现在的政府购买服务,理念相当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