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
[ 魏晋 ]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颍亭留别》
[金]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以上两首诗的作者相隔800余年,他们之所以能联系在一起,是因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包含三个特点:
陶渊明的《饮酒.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的《颖亭留别》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句诗展示的就是一种“无我之境”。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饮酒》组诗写于他辞官归隐后,当时他生活中的三大乐事是:种地、饮酒和写诗。他的人生追求就是:过最简单的生活,做最简单的自己,写最简单的诗。其实,最简单的也是最珍贵的,陶渊明把这三个简单都做到了极致,这就是他伟大之所在了。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躬耕南阳,虽然不谙农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是田里仍然是一派“草盛豆苗稀”的景象。他依然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于田畴之间,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
对自己的喜好也直言不讳,“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不慕荣利”,甘于平淡,把农夫和诗人两个天壤相别的身份,和谐紧密地结合起来。平和真实的“无我”心境,造就了他朴实率真的诗歌风格,给世人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八百年后的元好问,无论在精神风格上,还是在诗歌的神韵上,和陶渊明都有极其相似的地方。著名诗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在1226年,元好问上任之前与友人辞别的时候写下的。即将离开亲人朋友的元好问,内心应该是凄凉、悲伤的的。但诗人却一反常态,写下了“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样意境悠远的诗句。
我们且不说他晚年有什么样不如意的境遇,就说他年轻时候去赶考途中的一次经历,就知道元好问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诗人。
元好问去赶考,路遇猎人,一箭射中了对雁中的一只,另一只大雁飞走了。猎人把射中的大雁带回去,一会儿,飞走的那只大雁又飞回来了,在猎人家房顶上盘旋悲鸣,最后竟俯冲下来,一头栽在猎人家门口,断气了。
元好问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同时也被大雁的忠诚和坚贞感动了,他出高价向猎人买了那对死去的大雁,厚葬了它们,并立了墓碑。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读到这个故事,我流泪了,为大雁的忠诚,也为元好问内心柔软的真情。在大诗人眼里,人有至亲至爱,动物也有同样的爱恨情仇。
本真性情是万事万物延续的根本 。人也好,无也罢,可是,能够真正达到“无我之境”的又有几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