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凉州词二首·其二》
王之涣·唐
单于北望拂云堆,
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
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宴词》
王之涣·唐
长堤春水绿悠悠,
吠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掉,
桃溪浅处不胜舟。
赏析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
这首诗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经典作品,全首诗匠心独运,含蓄。诗人从看到的、听到以及想到的,来进一步描写。虽然写的是离愁,但是全诗中不见“愁”,意境非常深邃,哲理深刻。
《送别》
王之涣·唐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赏析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后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
蓟庭萧瑟故人稀,
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
明朝应作断蓬飞。
赏析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就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这首《九日送别》是王之涣写给高适的,当时高适来访,王之涣不在,便赋诗留赠。回家后,王之涣见高适诗,挥笔写下了这首《九日送别》,也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他与高适、王昌龄的关系非常好,著名的“旗亭画壁”之典故,就是讲他们三个诗人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