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书信的诗句
落花时 纳兰容若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李白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李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李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李白 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
向子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晏几道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 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
柳永 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 香笺小字寄行云。
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晁补之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 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李白。
2.与书信有关的诗句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3.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1、《京师得家书》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释义: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2、《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释义: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释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释义: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4.有关“书信”的诗句有哪些1、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自:唐代·杜甫《春望》
释义: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2、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出自:宋代·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释义: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3、诗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出自:宋代·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释义: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4、诗句: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出自:两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释义: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5、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出自:唐代·张籍《秋思》
释义: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5.形容“书信”的诗句有哪些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释义:战争时期,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2.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释义: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3.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猎骑》。
释义:君不要射从南边飞来的大雁,万一大雁带着家书,收信的人就收不到了。
4.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端州江亭得家书》。
释义:拆开信封看看有什么喜事,虽然只有几行字,但是家书的分量也比千两黄金重。
5.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出自汉代无名氏的《饮马长城窟行》。
释义:叫小二开始煮鲤鱼,发现鱼的肚子里有封书信。
6.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
释义: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要写封家书表达思念。
7.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得家书》
释义:凭借游子送去书信,回信的时候带回来家书一封。
8.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出自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蝶恋花》。
释义:想把自己的感情写在尺素上传给心爱的人,可是大雁飞在上空,而鱼沉在水底,最终都是不了了之罢了。
9.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出自宋代词人陆游的《渔家傲》。
释义: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
10.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出自明代诗人袁凯的《京师得家书》。
释义: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1. 书信是以前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2.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手机,电话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但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书信的格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原有经典格式,有些甚至没有对象,即没有受体的说教议论性书信。
3. 书信中称呼父母的尊称: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4. 书信中称呼长辈的尊称: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5. 书信中称呼师长的尊称: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6. 书信中称呼平辈的尊称: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7. 书信中称呼同学的尊称:砚右、文几、台鉴。
8. 书信中称呼晚辈时的尊称:如唔、如面、如握、青览。
9. 书信中称呼女性的尊称: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6.谁有关于书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
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