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后翼弃兵》:棋盘如世局,输赢笑谈中

《后翼弃兵》:棋盘如世局,输赢笑谈中

会玩国际象棋的人也许知道“后翼弃兵”这一经典开局方式,即先行的白方主动舍弃王后一侧的兵,以换取中间场地的控制权。不会下棋也不妨碍对剧集的理解,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这个道理:即使开局不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优势。

那么,在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中,输赢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呢?

一口气看完《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又译为女王的棋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脑海中总不由得浮出一些发人深省的片段,于是笔者回去给它打了高分。

剧集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Walter Tevis)的同名小说,其跌宕起伏的剧情紧锣密鼓地向我们呈现了天才棋手贝丝·哈蒙(Beth Harmon)从弱小无助到所向披靡的成长历程。听起来像是臆想的桥段,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天才吗?

据悉,该剧主角的原型并非完全虚构,但也不是女性,而是世界棋王鲍比菲舍尔(Bobby Fischer)。剧中经典的三场与前苏联世界棋王的比赛皆源于菲舍尔的真实经历,他在美苏冷战期间确实赢得了胜利,后来却也让前苏联对手不战而胜,令他的人生添加了许多政治色彩。至于输赢,有的人把它看作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的人将其视为成长的一部分。

故事一开始是在一片黑暗中,哈蒙从透骨的冷水中爬出,她将要面对人生中一场至关重要的棋局。尽管双方实力悬殊,她仍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可毕竟天才也是人,并非所有事都能一帆风顺,而这次对弈就预示着“输”的开始。

哈蒙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国际象棋并说道:“那是一个由64个方格组成的世界,我感觉在里面很安全。我能预料并主宰它,所以如果我受伤了,那也只能怪自己”,这个天赋异禀的少女坚强得令人心疼,她能够在一次次对弈中找到秩序所带来的安全感,却无法预知真正对手的强大,更无法预料到生活给她带来的打击——被父母抛弃、与同龄人格格不入、受到男权社会的歧视以及药物成瘾和酗酒的折磨等等。

天赋代表着幸运,却也禁锢了哈蒙。她一味追求着赢得比赛,过早地尝到胜利的滋味,失败难免变得分外苦涩,这些也许是棋局内外“后翼弃兵”中,有得亦有失的另一种表现。

长大后我成为了你

哈蒙的生母和养母是她性格方面易怒好强的一大成因,前者是孤僻的天才数学家,后者是善弹钢琴的忧郁家庭主妇,而两者的相同之处则是虽才华出众却被丈夫抛弃,她们皆囿于个人和时代的局限而无法实现梦想。

哈蒙的生母常给她传授经验道:“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不害怕孤独”,然而就是这样的天才母亲,在一场自导的车祸中留下了从此变为孤儿的哈蒙。而幸运的是,哈蒙又重新获得了母爱,笑容可掬的养母给了哈蒙全新的生活。虽然后来养母遭受了丈夫的背叛,但她毅然地跟哈蒙说:“我不再是妻子,但我仍会学着当一位母亲。”

养母是哈蒙生活上的导师,她的表现以及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可圈可点。比如在折扣店里,哈蒙看到心爱的棋盘,母亲便让她自己攒钱买想要的东西,锻炼了她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接着养母以助理的身份一直支持和陪伴着哈蒙,她也曾说过很多道理:“经验告诉我,知识并不是绝对的,人生和成长才是重要的。”

可惜的是在墨西哥的一次比赛中,养母并未能出席观看。原来在哈蒙复盘的时候,养母独自躺在床上早已没有了生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酒单和满腔的遗憾。剧集细致入微的描写把这种家庭和时代的悲哀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提一下《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其女主也曾是依附于婚姻的家庭妇女。但与两位女性不同的是她能够在被丈夫抛弃后,穿着光鲜亮丽的衣裳,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新时代女性更应该学会独立,有足够的勇气摆脱社会固有观念的束缚。要知道,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走下坡路的时候,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母亲们相继离世,哈蒙难以避免地吸收了她们的优缺点,可实际上更多的是继承发扬了她们坚韧的品格,敢于实现当时女性未能完成的梦想。不可否认的是,哈蒙的母亲是她心底的光,亦是“后翼弃兵”的隐喻,是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标记。

这个世界不乏善意

世事难料,就像作者卡勒德·胡塞尼在《灿烂千阳》中所提到的:“人生就是这样的,在心碎之后,我们还得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悲伤。”当遭遇丧失至亲以及职业的滑铁卢,哈蒙整日颓靡不振,甚至忘记比赛。这时,孤儿院里的儿时好友乔琳主动来敲门,带她参加老校工萨贝的葬礼,并帮助她重拾信心和动力,甚至用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学费资助她去苏联比赛。在笔者看来最让人动容的是,看似一无所有的哈蒙,却无比幸运地拥有着诚挚的友谊。

老校工萨贝性格古怪并且沉默寡言,常年在阴暗的地下室自己下棋。哈蒙可以说是老校工萨贝唯一的朋友,而是萨贝也是哈蒙开启象棋世界的启蒙导师。同样不善言辞的哈蒙闯进了他的世界,并展现了她极佳的下棋天分。哈蒙从一无所知地观摩就能摸索出游戏规则,到下棋水平远超萨贝以及棋社成员,短时间内她能有这样飞速的进步,不仅仅是因为悟性,更是因为萨贝的默默支持。

直到萨贝逝世,哈蒙重新踏入地下室,看着满墙的剪报和唯一的合照,回想起第一次参赛时忘了还萨贝借她的五美元。她不禁潸然泪下,才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只是一直以来忽略了他人的关怀和期望。

孤儿院好友乔琳和剧中其他的女性角色更是哈蒙夺冠之路不可或缺的明灯。她们也许没有过人的天赋,但在男性主导的大环境下却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在各自的领域发着光。此外,在最后与博戈夫对弈的比赛中,或多或少帮助过哈蒙的棋手们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一起思考不同的走法,这更激发了哈蒙的潜力。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哈蒙总依赖绿色药丸,每次吃了它都有如神助,竟可以在脑海中提前构想对弈的过程。原来,院方为了安定孤儿们的心情,使孩子们减少焦虑,就发放了带有镇定作用的药丸。国家后来禁止发放这种容易成瘾且带有副作用的镇定剂,所以小时候哈蒙跑到医务室偷偷抱起一桶药丸,却因过度服用而昏倒,药丸洒落了一地。长大后,对她关怀备至的哈里曾多次提醒甚至离开她,却仍是没能让哈蒙戒掉这个陋习。后来,第二次输给博戈夫的哈蒙被自己的不良嗜好所反噬,她不断用酒精和药丸麻痹自己,以摆脱一败再败的梦魇。

哈蒙消沉了一段时间,还好最终感受到朋友所给予的温暖,所以能够第一次不依赖药丸就在天花板上看见幻象,最终打败了博戈夫。绿色药丸也许就是哈蒙的心结,她把自己一路的胜利归功于外物的帮助。事实上,除了哈蒙本身的天赋和朋友的帮助,她胜利的原因还是一次次历练和一直以来坚持复盘而取得的能力上的进步。

人生旅程十分丰富且漫长,我们总能够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正所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即便没有人会永远陪伴身旁,一段时间的相伴也足以让我们认清自己,面向未来,做出良性的改变。他们或教会了我们团结,或教会了我们独立,但最重要的还是在灯红酒绿中,不要迷失自我。

象棋无国界

最后再说国际象棋,它本身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哈蒙一直渴望着胜利,所以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复盘。但这与国家荣耀无关,而是对自己兴趣爱好的坚持。因为热爱,哈蒙一路过关斩将,又因为热爱,鼓起勇气第三次挑战博戈夫。

另外,剧中多次提到美国和苏联的差异,美苏冷战的背景贯穿剧集的始终。而不同的民族在同一个弈棋规则下比赛,这凸显的恰是象棋界秩序的精髓。当哈蒙准备前往苏联参加比赛,美国基督教会以赞助为由,要求她发表演讲并给无神论者予以打击,她拒绝了。在最后一场比赛中,哈蒙赢了棋手博戈夫,美国政府想让她为国家代言,她也拒绝了。苏联棋手们认输时的风度翩翩,异国棋迷们对她的喜爱与美国政客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下棋应当是没有国界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剧集最后,哈蒙无视随行的政府官员,推开车门的一瞬间仿佛摆脱了胜负和荣誉的桎梏。她穿着一身雪白的大衣,像是棋盘上灵活自由的白子王后,昂首挺胸地走到公园里,到人群中去感受下棋的真正奥义。

也许我们并没有过人的天赋,没有雪中送炭的及时雨,更没有天赐的好运。不过,《后翼弃兵》不仅仅是说天才是如何凭借幸运得到最终的胜利,而是给我们展现了天才普通的一面。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都是平凡的人,始终在乎输赢,始终野蛮生长,也始终热爱生活。难免也会遇到挫折,可更重要是要在成败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自我的价值。不管是怎么样的开局,抑或是残局也罢,只要不轻易认输,到最后都有可能实现“兵升变”,从而扭转恶劣的局势。在很多时候,我们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