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出自唐朝诗人李益的《塞下曲》,要想明白这其中表达的情怀,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首诗里的典故。

伏波指的是东汉早期的名将马援,他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累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

马援与朋友宴饮时,朋友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回答到边境不宁,男儿当以死报国马革裹尸而还,老死在家中榻上那是耻辱的。马援的马革裹尸可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豪言壮语,他一生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开疆扩土,最后抱病二征交趾病逝军中,亲身践行了自己马革裹尸的豪言。

定远指的东汉的中期名将班超,他在奉旨出使西域的三十一年时间里,仅仅动用汉军数百便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东汉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域班超累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班超因为年迈,自感已经不能胜任在西域诸国中东北西走的西域都护的工作,于是向东汉朝廷上书请求回朝。然而东汉朝廷因为没有可以接替班超的合适人选,所以一直没有答应班超回朝的请求。直到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已经69岁的班超再次提出回朝的申请,这一次他妹妹班昭也上书汉和帝,向汉和帝乞求恩准哥哥班超回朝。由于班昭深得邓太后的赏识,汉和帝不看僧面看佛面总算是同意了班超回朝。

然而班超在西域早已经积劳成疾,因此在回朝的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便与世长辞了。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作者李益以东汉名将马援班超做对比,前一句表达了对马援马革裹尸而回的敬佩,后一句则为班超刚回到关内不久便去世感到遗憾。

李益早年长期效力于唐朝凤翔和幽州两个边镇的军中,这首诗是李益自己的明志诗,他借东汉马援、班超的事迹抒发了自己为国守边的豪情,同时表达了向马援学习不惜捐躯边塞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