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给朋友关于丧妻之痛的诗句有哪些
1、《满庭芳 赠友人问题》
年代: 元 作者: 王哲
院落荒芜,庭树潇洒,就中墙壁颓疏。自云妻丧,父子奈何如。王哲闻言大哂,天分付、独乐清虚。公还司,火坑里面,休更觅红炉。萦纡。须剪断,攀缘爱念,截割如无。作风邻月伴,正是吾徒。前*蓬莱稳路,超生灭、不入三途。真端的,白云深处,别有洞天居。
2、《书哀》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沈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监中鬼。
3、《开封古城阻浅闻永叔丧女》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去年我丧子与妻,君闻我悲尝俛眉。
今年我闻君丧女,野岸孤坐还增思。
思君平昔怜此女,戏弄膝下无不宜。
昨来稍长应慧黠,想能学母粉黛施。
几多恩爱付涕泪,洒作秋雨随风吹。
风吹北来沾我袂,哀乐相恤唯己知。
自古寿夭不可诘,天高杳杳谁主之。
以道为任自可遣,目前况有宁馨儿。
4、《史尉还乌程》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与君去年别,君来竟悲喜。
乘马夜访君,备陈昔行李。
五月辞吴中,六月渡扬子。
七月行丧妻,是月子又死。
买棺无橐金,助贷赖知己。
娇儿昼夜啼,幼女饮食止。
行路况炎蒸,悲哀满心耳。
青铜不忍照,憔悴邻於鬼。
八月至都下,少长疾未已。
一婢复嗑然,老媪几不起。
君门日预朝,仆乘贫可耻。
十月补王畿,受代隔岁纪。
闭门陋巷中,闷默阅书史。
初闻君至之,如见湖山美。
今闻君复还,为我谢云水。
故交傥相问,怀抱今如此。
岂乏南飞雁,岂无东下鲤。
自同嵇康懒,作书愁把纸。
5、《睡意》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少时好睡常不足,上事亲尊日拘束。
夜吟朝诵无暂休,目胔生疮臂消肉。
今逾四十无所闻,又况丧妻仍独宿。
虚堂净扫焚清香,安寝都忘世间欲。
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
叶落夜雨声满阶,雪下晓寒低压屋。
四时自得兴味佳,岂必锵金与鸣玉。
万事易厌此不厌,真可养恬无夭促。
且梦庄周化蝴蝶,焉顾仲尼讥朽木。
人事几不如梦中,休用区区走荣禄。
2.写给朋友丧妻之痛的诗句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多愁无语百花香,暗至沉浮心自伤。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春夜喜雨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可惜东风,将恨与、闲花俱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风绕空被沉沉醉,幽幽召唤多少魂?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黄花无数,碧云日暮,美人兮,美人兮,未知何处。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春心莫***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麻烦咯~~O(∩_∩)O
3.关于亡国之思,亡国之痛,亡国之恨的诗 要四首 最好多点李煜所有写亡国之恨的词: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当了囚徒,李煜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吃喝不愁,但身份毕竟不同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和享乐了,再加上亡国之痛,所有这些切身的体会,李煜都融进了词中,由此诞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这方面有三首词最具代表性。 其一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二是《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其三是《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李煜的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纯粹是天然而成,可谓鬼斧神工。历代成就高的诗词都是将感情和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的,一般的诗词,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涩,不能使读者很通畅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词就将两方面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语一样的语言包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有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可以说,李煜的词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眼界。 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为心情郁闷,就让歌妓奏乐,声音很大,外面都能听到,宋太宗知道后非常恼怒,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牛吧~~
4.最能表达李煜亡国之痛的诗句是什么、一、最能表达李煜亡国之痛的诗句当属《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 作者:李煜 体裁:宋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译文: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42岁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二、其千古杰作有《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又名《相见欢》)等词。
三、主要名句
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
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3、“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4、“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5.写亡国之痛的诗泊秦淮》赏析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
秦淮:即秦淮河。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称秦淮河。
烟笼寒水月笼沙:为互文见义的句法,即“烟”、“月”都笼罩着“水”和“沙”。
商女:卖唱的歌女。
江:这里指秦淮河。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后人看作亡国之音。
赏析: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此诗为“绝唱”。在晚唐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杜牧的这一首可以说是上乘之作。诗人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寄寓自己深沉的感慨。同时揭露了晚唐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由东晋到宋、齐、梁、陈等王朝,都相继建都金陵,秦淮河就成为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的所谓“金粉”之地。唐王朝建立后,虽然京城在长安,但秦淮河的情况仍然如昔。诗人夜泊秦淮,目睹红灯绿酒,耳闻笙歌艳曲,触景而生情,写了这首千年传诵的名篇。 首句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月色迷朦,轻烟淡雾,笼罩寒水的图景。秦淮河的夜色是那样暗淡凄清,这就为全诗点染了环境,创造了气氛。第二句以“夜泊秦淮”点明上句所描写景物的具体地点,又以“近酒家”总领最后两句,并带出人物。从这两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的细密,艺术表现的匠心。如果照一般写法,第二句在前,第一句在后,那就显得平直呆板。现在诗人先以秦淮月色凄迷的景色开头,给人以强烈印象,同时以第二句承转,诗篇显得起伏跌宕。后两句抒情,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这两句由“酒家”引出“商女”,由“商女”引出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声;由视觉到听觉,叙事中抒情,抒情中议论。诗人鞭挞的对象不再是“商女”,而是那些醉生梦死,不管天下安危的达官贵人,同时诗人感时忧国之情也不言自明。全诗构思颇具匠心,言近旨远,含蓄深沉,是杜牧七绝中的优秀篇章。